我們是陸生動物,熟悉的動物主要以脊椎動物為主,例如十二生肖全部都是脊椎動物,而陸上的無脊椎動物一般人比較熟悉的是昆蟲,但其實很多無脊椎動物門主要分布在海水裡(例如刺絲胞動物門)!那要怎麼取得無脊椎動物的知識?不外乎以下幾種方式:
逛水產市場/水族館/水族寵物店(有經濟/觀賞價值的物種)
潮間帶/浮潛/水肺潛水觀察(可能無經濟價值的物種)
百科/教科書/圖鑑/紀錄片/專業期刊/研討會/實驗室(生物學理論知識)
想要有系統地學習海洋無脊椎動物辨識該怎麼辦?
只是瘋狂潛水,或是瘋狂念書,有用嘛?
只瘋狂潛水但不太念書似乎沒用,因為你一定遇過潛水經驗豐富但還是不太會認動物的潛水員(到最後只會認Bikini fish)。
只是瘋狂念書也很難,因為教科書有時候是用文字形容特徵或是行為,你沒有結合實務也可能念了就忘記或是念不懂,唸到最後就乏味了。而潛水教學系統的教科書雖然有海洋生物的知識,但都很有限,所以基本上並不實用。
問題來了,如果圖鑑夠豐富,照理來說我查圖鑑就好啦,念理論要幹嘛??
因為只有結合理論跟實務才是王道。生物學理論可以幫助你建立正確的觀念,遇到不容易分辨或是圖鑑上沒有的動物,你至少有機會辨識到某一個層級,可以把可能的範圍縮小(辨識不到種的層級沒關係,只少你可能知道那是某個動物門的動物,接下來要搜索資料的可能範圍就縮小了)。
多潛水多查圖鑑可以給你更形象化,念理論的時候概念會更清楚。
不管怎麼樣,兩種方式都用,你獲取知識會更有方向性。
實際上,念理論的話,主要就念大學的無脊椎動物學課本入門,然後再念教科書的參考文獻或是專書深入研究。
實務就是靠潮間帶/浮潛/水肺潛水觀察和比較圖鑑。偶爾逛逛水產市場/水族館/水族寵物店輔助。
教科書往往是比較抽象的或是只有鉛筆劃的圖,有時候你在水下看的實物跟教科書上的圖片對不上,這時候就得依賴圖鑑了。理論和實務的整合,是最有趣的。想辦法去填補理論和實務之間的空隙,正是決定你辨識物種能力的關鍵。
圖鑑往往只列出常見的種類,或是剛好該圖鑑的物種是別的區域的,所以有可能在你潛水的地方有圖鑑上沒有的物種。要查圖鑑之前,你要先知道該查什麼圖鑑?這樣的能力需要理論知識基礎。
結論:
見樹再見林 => 先潛水觀察,勤寫潛水日誌記錄觀察到的未知動物,大量翻查圖鑑或是詢問教練/專家。累積足夠觀察經驗後,再看教科書
見林再見樹 => 先念書,了解生物多樣性,每個動物門/綱/目/科/屬的特徵,然後在水下嘗試去尋找某種還沒見過的門/綱/目/科/屬,並比對特定圖鑑佐證(拍照上網問專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