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馬爾地夫時的潛店老闆 Alexis 曾問我:丁,你覺得當潛水教練需要什麼樣的條件?我說要有對「潛水以及海洋生物的熱情」。他說,還要有「對人的熱情」,不然的話,考個潛水長去當船宿導潛或是專心拍生物即可。
人,太麻煩了。
實際參與IDC會發現要當一名稱職的IDC Staff參謀教練並不容易,除了自己要會教,更要能夠用第三人稱視角看水下的全局,看看教練是否有掌控好全場,並用第一人稱視角看有沒有挑出學生做的錯誤並做出正確回應,甚至還要用第二人稱視角思考,出題讓模擬學生的教練故意做錯其中一個步驟。所以這要求你對OW/AOW/Rescue所有的技巧都要熟悉到連學生常犯的錯誤都要一清二楚,而且不同的技巧所用的道具和控場方式也可能很不一樣。
會做,會教,教得好,最後還要會評別人教得好不好。唯有如此你才能客觀地評價一位教練是不是好教練,包括你自己。
還有一項蠻有趣的腦力激盪是比較不同級別教材或是不同進度下,表現要求很接近的技巧,例如同樣是備用氣源使用,在OW學到的和在Rescue的有什麼不同?仔細想想原來Rescue的還多要求判斷遇難潛水員的狀態,才根據當下情況做出給予備用氣源後上升的應對。做過這樣的思維訓練會更加習慣和深刻地去橫向和縱向比較教材間的內容,更能體會整個教學體系的架構和設計理念,這樣你對於課程的安排銜接的用意就一清二楚了,同時也更能幫學生規劃持續教育的方向和進度。
即使我在國外走走跳跳多年,看過形形色色的學生和潛點類型,教學技巧還是有很多待琢磨的,聽完每次的試教評分總結後,都有非常大的收穫,也提高了我對人的熱情。
標籤彙整: PADI
如何執行有控制式的下潛?
PADI Open Water 課程中,在 OW1/2 裡要做的是控制式下潛,OW3 是有視覺參照的下潛,OW4 則是無視覺參照物的下潛,這三種有什麼不同?要怎麼教? 以有控制的下潛來說,可以考慮用一個浮具下面綁下潛繩,因為海面可能有浪,所以可以讓學生握住浮具,然後教練再握住浮具。如果無法看到浮具後面的學生,可以請合格助手幫忙照顧。下潛的時候教練先下,助教可以最後或是跟學生的深度一樣,然後請所有同學握住下潛繩,一個拳頭挨著另一個人的拳頭,這樣教練就可以把大家湊在一起。假如有人鬆手,很快就可以察覺,假如有人耳壓平衡有問題,可以請他挪到最上方,但大家不要四散。這樣就可以有效把大家控在一起。
PADI IDC Staff Course – Day1 – 2019.6.22
[流程大綱]
-分發IDC準備文件
-解說平靜水域/開放水域課程評分版上的評分標準
-播放影片試評,比較CD和你評分的結果,並對照PADI的影片的標準答案,並由CD解說給分理由
[平靜水域教學試教評分表]
I.簡介
a.目標:要按照PADI的cue卡上面寫的,參加考試最好不要自己想,因為按照Cue卡上的來說就準沒錯。
c.解釋:就是step by step來解釋步驟,有些水面上的動作,解釋可以結合示範。
II. 2.看不到示範,評分的時候,一般會站在學生的後面,所以視角跟學生一樣,如果考官看不到教練示範,也代表學生看不到。會讓學生看不到的情況包括背對學生,或是有時候有流的時候,可能會旋轉示範的教練。
III. 控制: 裡面講到的直視範圍,要在160度視角裡,盡量不要轉頭,如果需要轉頭那代表學生已經分散地太開了。
比較有爭議的案例
case study 1: CESA 憋氣 平靜水域水平CESA如果憋氣,到底算不算潛水員已經受傷?這要算遺漏但沒有造成危險性。但這違反PADI標準是肯定的
case study 2: 鬆開氣瓶綁帶有完成,但過程中沒有比手勢 並沒有不安全或是違反標準 但這要算遺漏問題或不當回應,但沒有造成危險
case study 3: 備用氣源吸30秒 這動作最後要不要把充排氣閥舉起來?這要 因為這算附屬動作,也就是標準姿勢,理論上你要上升時,就要保護頭就要舉起排氣閥 就像CESA,你也知道過程要舉起排氣閥和保護頭 所以這動作要舉起排氣管也是正常的,即使沒有寫在動作要求標準,你也要能讀出言外之意
case study 4: 調節器背後尋回 在平靜水域裡有寫要從背後尋回,但在開放水域裡卻沒明確寫背後。所以練習的時候最好把二級頭放開的時候,要拋在肩後,然後從比較後面尋回,這樣比較不會被考官挑剔。
[開放水域教學試教評分表]
和平靜最大的差別在於簡介c中,一次有兩個技巧,且複習/敘述的話,要看有些技巧是不是平靜沒有,如果是平靜沒有的技巧,那就還是要step by step來解說,例如CESA在平靜是水平,在開放是垂直,這就要step by step解說清楚。 II控制的話,沒示範只傳達,然後通常會和助手有三次的溝通
第一次學生準備做之前 第二次在糾正學生時第三次在學生動作結束後
傳授的話,主要是環保意識,最重要要注意的是有沒有刻意避開有珊瑚的地方,如果沒有珊瑚但是是沙地,那就要盡量避免揚沙,教練候選人如果揚沙,看起來會很不專業。
對於開放的評分,必須要3.5以上才可以過,極端的例子是一個2分一個5分,平均3.5還是可以過。但如果有一個1分,另一個就算5分,平均下來也只有3分,肯定不能過。
[評分的時候如何不遺漏?]
初學的時候可以邊看邊記,雖然你可能會遺漏教練和助手溝通的手勢次數,但會比你完全遺忘還要好。最難的部份是水下的部份,因為你的大腦要平行處理,以控制來說,你要看全程有沒有讓學生看清楚,有沒有和助手溝通好。
就平靜來說: I.簡介 Ob/V/D/S/Or 一起,然後TF最後評
就開放來說: IV傳授:如果教練需要一直去協助,次數太頻繁,其實也就代表學生無法獨立做出動作,這時候必須讓學生重複做,而不可以給予太多指導,因為這代表學生不是獨立完成的,是在教練的提示和協助下才完成的,一旦教練不在旁邊,那學生可能就做不出來了。
丁丁教練導讀PADI休閒潛水大百科 – 海流篇
職業潛水人要懂海流,道理很簡單,因為海流是決定一個地點適不適合潛水的主要原因之一。但是海流的行為並不容易理解,為什麼呢?因為尺度太大,你在潛水的時候,你可以感受到的只有幾十公尺內的尺度,可以跳下水去看或是看潮汐表去預測什麼時候會改變水流方向,會增強還是減弱,在這個潛點的哪個地方流會比較適合潛水等局部現象,但你無法回答為什麼黑潮的海水會沿著台灣東部往北流,會怎麼循環等等,因為這是大洋環流的一部分,需要了解行星風系、Ekman風吹流理論、西方強化理論、柯氏力等比較抽象的概念,而大洋環流橫跨整個大洋,你要很詳細的了解整個整個大洋,勢必得有能測量夠大尺度觀測數據,也就是要有人造衛星。事實上,也是因為1970年以後,人類成功發射人造衛星,宏觀的海洋行為才被研究的比較透測,例如聖嬰現象。 閱讀全文
丁丁教練導讀PADI休閒潛水大百科 – 波浪篇
考PADI潛水長(Dive master)的時候,一定要讀休閒潛水大百科,不過這本書裡有一些比較專業的理論,需要有人導讀才容易懂,光是通過考試,可能還無法應用在實際的潛水活動上。
====
翻到PADI休閒潛水大百科2-30頁,這裡講的是波浪。
波有一些比較直觀的性質,我們可能在很小的時候就注意到了,長大後在海裡潛水也會發現,那就是波傳遞的時候,只是傳遞能量,如果沒有流,你在海面上基本上只會被浪帶上帶下,不會有橫向位移,你的橫向位移是海流和你踢蛙鞋的效應。這種不需要定量計算的概念比較好理解,不過波有一些性質需要定量計算才容易理解。我舉個例子:
想一想我們在墾丁南灣或白沙灣海邊看到的浪是怎麼形成的?主要是風力,而波浪的形成與毀滅的過程是:
風浪(wind wave,是重力波 gravity wave) -> 湧浪(swell) -> 碎波(breakers)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