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分類 一般俗稱的「海蛞蝓」,可以很廣義的指所有後鰓類,包括:headshield slug 頭盾,例如中國沿海的泥螺(食用螺)seahare 海兔sapsucking slug 囊舌sidegill slug 側鰓nudibranch 裸鰓 也可以很狹義的只指 Nudibranch(裸鰓類)。 前鰓的腹足類,代表的物種包括寶螺和芋螺(雞心螺)陸地上的蛞蝓,是肺螺類,不是後鰓類。
2.常見的種類面鏡海蛞蝓、天鵝(stomach wings) => 頭盾蝴蝶海蛞蝓、綿羊海蛞蝓 => 囊舌明月側鰓、籃球 => 側鰓西班牙舞娘、幽靈海蛞蝓、偷蛋賊、皮卡丘 => 裸鰓
3.游泳有些海蛞蝓會游泳,例如西班牙舞娘也就是血紅六鰓海蛞蝓,遊起來的姿勢像蝶泳!
4.體型有很小的,例如綿羊海蛞蝓,也有大到像是像小份Pizza的都有!
5.食性不同海蛞蝓品種吃不同的食物,有吃海綿的,也有吃海藻的、也有偷別的海蛞蝓的蛋,甚至海蛞蝓吃海蛞蝓!很可愛的泡螺,會吃二枚貝的苗,例如文蛤,泡螺會利用咽喉旁的骨板磨碎二枚貝的苗。
6.光合作用海天牛 Elysia,通常會把綠藻咬破一個洞然後躲在裡面,例如總狀蕨藻。然後把綠藻的葉綠體轉移到自己身上來行光合作用,等到一陣子又會再度攝取綠藻的葉綠體來替換舊的葉綠體,就像幫手機充電一樣。
7.交配雌雄同體,交配後會生的蛋的外型有很多種,常見彩帶狀的。小時候會經過擔輪幼體->披面幼體,然後到了披面幼體後期會遊出來,在海裡飄,最後會脫去小小的外殼然後著生。所以我們潛水一般都是看到成體,披面幼體後期如果玩黑水的話,有機會拍到,但拍攝難度較大。
8.感官和呼吸嗅角是化學偵測器,鰓則是用來呼吸。
9.防禦大部分海蛞蝓都已經失去殼的保護,所以會利用其他方式來抵禦天敵,例如有些海蛞蝓會吃刺絲胞動物,然後把刺絲胞轉移到自己身上。或是會累積食物中的毒素,讓敵人吃了以後中毒。
10.液態骨骼因為海蛞蝓是液態骨骼,只要你泡酒精或是福馬林,就會縮小成跟鼻涕一樣,很難製作浸漬標本,所以水肺潛水用肉眼看或是靠微距鏡頭拍照,是最好瞭解和親近海蛞蝓的方式。
INON 新產品情報 No.539
INON 新產品情報 No.538
[10 Cool Facts] 僧帽水母
1.名稱由來:僧帽水母,僧帽顧名思義長的像僧人的帽子。又稱為葡萄牙戰艦 (Portuguese Man-O-War)或是藍瓶 (blue bottle)。
2.分類:屬於水螅蟲綱管水母目 (Order Siphonophora)。
3.群體:管水母是水母體跟水螅體形成群體 (zooids),每一個體都高度專門化,互相緊扣而不能獨立生存。
4.分工合作:管水母群體裡的水母體往往只負責提供浮力(浮囊體)或是動力(游泳體),而獵食、防禦和繁殖出水母體的任務則交給水螅體。
5.水母體組成:帶冠、充滿一氧化碳、缺乏中膠層的浮囊體(pneumatophore),但僧帽水母沒有游泳體(nectophores),光靠風力和流和浪在海面漂流,徹底貫徹水母漂精神。
6.水螅體組成:水面下有營養體(gastrozooids)+生殖體(gonozooid)+指狀體(dactylzooid),生殖體分公母。
7.捕魚觸手:指狀體有長條狀用來捕魚或頭足類幼體的觸手,長度可達 10-30m。
8.毒性:被刺絲胞螫到可能會感覺劇烈疼痛,伴隨發熱、蚯蚓狀紅腫、頭痛、嘔吐感、呼吸困難、心律不整等症狀。
9.毒素成分:活性肽,由各種酵素、蛋白形成,具有溶血、肌肉痙攣收縮、神經傷害的作用。
10.天敵:赤蠵龜、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毛毯章魚、翻車魚等。
[10 Cool Facts] 水母湖
1.地點 – 帛琉的洛克群島、印尼卡卡班 (Kakaban)、菲律賓民答那峨的錫亞高 (Siargao),最多遊客造訪的是帛琉,其次是卡卡班。帛琉水母湖約在 12000 年形成。
2.半鹽水湖 – 研判海水通過地層流入和流出,因為水位會隨著潮起潮落而略有上升和下降。而因為混合了雨水,所以表層的鹽度略低於海水。
3.被熱帶雨林和石灰岩包圍 – 因為地形和植被把風擋住,且因為水母湖處於熱帶,季節變化並不明顯,因此不會有因為溫度差異造成的水層反轉混和的現象。
4.上下分層 – 上層為含氧層,下層則為厭氧層。上下層水並不會有季節性地攪和的現象,這種穩定分層的非淡水湖是很少見的。和海水連通的岩縫靠近水面,加上降雨都在水表面,因此不會攪動底下的厭氧層。
5.厭氧層 – 約15m以下會開始充滿細菌和硫化氫,味道像臭雞蛋。卡卡班的底層水則充滿刺絲胞,建議要穿水母服。
6.不同亞種的黃金水母 – 黃金水母在不同的水母湖中有不同的亞種,例如 M .cf. papua remengesaui,M.cf.papuanakamura,M.cf.papuasali 以及 M.of.papua remelik 等等。
7.水母湖中的其他物種 – 海月水母(旗口水母)、倒立水母(根口水母)、Tripedalia cystophora(箱型水母),還有一些魚類和橈腳類
8.光合作用 – 黃金水母和蟲黃藻共生,水母因此看起來是透明中帶金黃色。蟲黃藻行光和作用,水母則從湖中吸取氮和其他養分供給蟲黃藻。而海月水母則是晚上移動到水表層攝食橈腳類。
9.每天追逐太陽 – 黃金水母會追隨陽光而在湖中移動,以便讓共生藻能行光合作用。也因為行光合作用時需要待在表層,因此浮潛即可觀察到大量的黃金水母。
10.聖嬰現象 – 會因為水溫提高使得共生藻無法生存而造成大量黃金水母死亡。
[10 Cool Facts]海百合的十個小秘密
[10 Cool Facts] 海百合的十個小秘密
1. 名稱 => 英文名 Crinoid,字源來自希臘文,意思是「像百合」,中文俗稱海百合。
2. 有沒有柄 => 其實可以細分成有柄的海百合 (sea lilies) 跟無柄的海羊齒 (feather stars,直譯為羽毛星)。因為有柄的海百合分布深度超過休閒潛水範圍,因此潛水員看到的是「海羊齒」。但潛水員一般多講「海百合」。
3. 口朝上 => 和海星、陽燧足、海膽、海參不同的是,海百合的口朝上而非朝下或朝前。 腸道U形,肛門在口部附近。
4. 篩板 => 不像海星或海膽有比較明顯的篩板,海百合的水管系統沒有直接對外的篩板。
5. 五幅對稱 => 腕的數量為五的倍數,經常可達 20-50,可因此和其他羽狀但非五幅對稱的海洋動物例如水螅、苔癬蟲、管蟲等區分開。
6. 有步帶溝 => 與海星一樣,都有步帶溝。
7. 管足 => 管足沒有吸盤,但能分泌黏液來協助捕捉海中的懸浮有機物,再透過步帶溝輸送到口部。
8. 逐流而生 => 往往喜歡待在流強區,便於進食。亦經常附著在海扇上
9. 游泳 => 有些海羊齒可以協調腕的擺動來游泳。擬態章魚(mimic octopus) 可以模仿許多動物的外觀和行為,甚至能模仿游泳的海羊齒!
10. 共生 => 有許多動物會躲在海羊齒裡,例如:clingfish(喉盤魚)crinoid shrimp (藻蝦科)crinoid snapping shrimp (槍蝦科)crinoid squat lobster (鎧甲蝦)
[10 Cool Facts] 海膽的十個小秘密
1.正不正? => 海膽可以粗分成三大類,包括正型的海膽 (sea urchin),以及不正型的心形海膽 (heart urchin) 以及沙錢 (sand dollars)。
2.對稱性 => 海膽幼生為兩側對稱,變態為成體後變成五幅對稱,但不正型海膽的成體圍肛部挪移,為兩側對稱。
3.沒有步帶溝 => 管足孔分布在步帶板 (ambulacral plates),而不像海星和海百合一樣具有步帶溝 ( ambulacral groove)。
4.殼體 => 骨片癒合形成殼體 (test),骨板間利用膠原韌帶連接在一起。
5.化石 => 在東北角的陰陽海水湳洞的沿岸,可以看到沙錢的化石還有其他生痕化石。
6.頂上系與圍肛部 => 頂上系由5個生殖板+5個終板組成,水管系統的篩板也位在其中。新的骨板會從終板旁增生,舊的骨板會被往口面擠下去。正型海膽的頂上系內圈為圍肛部,但不正型海膽的圍肛部則會挪移,所以頂上系圍肛部就不會在一起。
7. 雲丹 => 海膽多為雌雄異體且為體外受精,精卵會從的生殖板上的生殖孔排放。因為生殖腺美味,因此部分種類的正型海膽會被商業捕捉,例如澎湖的白棘三列海膽(雖然也被稱為馬糞海膽,但和溫帶的馬糞海膽並非同一種)。
8.亞里斯多德的燈籠 => 海膽成體雖不像海星可以把胃翻出來胞外消化獵物,但口部通常具有由特化的骨板和肌肉形成的進食構造「亞里斯多德的燈籠 (Aristotle’s lantern)」,可部分伸出嘴巴用以咀嚼和刮食。沙錢則無此構造。
9.叉棘 => 殼體上除了有刺和管足,還有叉棘( Pedicellaria)。不同物種的叉棘形狀各異,有爪狀、葉狀、腺囊、蛇頭等。可以用以抵禦寄生蟲、雜物堆積,甚至可以分泌毒液來保護自己。
10.火海膽 => fire urchin,美麗又有劇毒,整個外型有紅、黃、藍、白色,被刺到的話,疼痛可持續15分鐘到數小時之久。火海膽上常常可以發現黑白相間的蝦子和螃蟹幾種小動物:Coleman’s shrimp,白底黑斑,常常是夫妻成對出現,母的體型比較大。對於火海膽的依賴非常高,往往只能在火海膽上發現牠們的蹤影。Zebra crabs,學名:Zebrida adamsii,有斑馬的條紋,附肢有鉤子可以鉤住火海膽,有時單獨出現,有時成對出現,有時也會搭其他海膽的便車。
[10 Cool Facts] 鎚頭鯊的十個小秘密
1.親緣關係 & 分類
與藍鯊(Blue shark)、虎鯊(Tiger shark)等都屬於真鯊目(Ground Sharks)分辨的秘訣是有臀鰭、五道腮裂、嘴巴不在眼睛前面、背鰭沒有棘、眼睛有瞬膜
而鎚頭鯊所屬
雙髻鯊科Sphyrnidae
雙髻鯊屬 Sphyrna => 8種*
丁字雙髻鯊屬 Eusphyra => 1種
2.分佈 & 棲地
泛全球溫帶和熱帶海域分佈
像紅肉丫髻鮫 (Scalloped hammerhead)喜歡大峭壁和大陸棚的棲地,繁殖的時候會更靠近岸。白天在海底山聚集,黃昏後散開去覓食,利用地磁導航回家,並盡可能利用所有的感官偵測線索回家。
3.外部特徵
a.有瞬膜
b.沒有入水孔 (spiracle)
c.鰓裂有跨到胸鰭基部之上
*作為對比,沙虎鯊則無瞬膜、有呼吸孔、最後一道腮裂位在胸鰭基部之前
4.壓車
會喜歡稍微傾斜一點游泳,就好像在壓車一樣,因為傾斜一個角度後鰭所提供的升力會最大,對於鎚頭鯊來說會更省力。鎚頭鯊的頭部的側面的面積小,可以增進轉向游泳的方向舵操控性。
5.體型、年紀、生長速度
最大的 Great hammerhead 體長可達 6 m雄鯊性成熟約在 10 歲,雌鯊則是 15 歲左右最長可活 35 歲以上
6.大槌頭與感官認知的增益
有更大的電場偵測器面積,且眼睛和鼻孔在鎚頭的兩側,嗅覺偵測區域更寬廣,更能精確地嗅出味道的方向。雙眼視覺重疊區域更大,有助於更精準呈現立體視覺。
7.生殖
有些軟骨魚類,譬如真鯊,雙髻鯊 ,皺唇鯊等,有像胎盤之類的構造連接胎兒和母體的子宮壁。這種胎盤是由卵黃囊和子宮壁的皺褶相曡連接起來的,雖然和哺乳動物的胎盤並非同源器官,但功能是一致的。
8.食性
-沙丁魚、鯡魚、鯖魚
-章魚、螃蟹
-魷魚
-小型鯊魚
-魟魚
Great hammerhead 會利用大鎚頭來壓制魟魚來補食。
9.觀賞鎚頭鯊
有些種類的鎚頭鯊會聚集成數量超過 100 隻的群體,並會在特定潛點出現,例如 Layang Layang / 與那國島 / 神子元 / Socorro / Cocos / 加拉巴哥群島,因為群聚加上外型討喜,成為潛水員心目中的明星動物。
10.威脅
有群聚特性的鎚頭鯊,很容易被一網打盡,2017 年發生中國籍漁船在加拉巴哥捕捉了 6600 條鯊魚的事件。同時因為鰭大,也容易被作為魚翅販賣。
LED TTL-信號轉換器 vs 機頂小閃燈 對於引閃水中閃光燈上更有優勢的原因
LED TTL-信號轉換器 vs 機頂小閃燈 對於引閃水中閃光燈上更有優勢的原因
1) 反射光跑進鏡頭罩氙氣燈會在防水殼內產生強烈且照射範圍廣的閃光。在許多情況下可以在照片中看到閃光,理由是有一部分閃光從防水殼內部跑到球面罩(dome port)。通常會發生在鏡頭的直徑(粗細)比鏡頭罩接口還小的情況。有時候甚至可以在照片中看到鏡頭外殼上的刻度。我的圖庫裡有些照片就有這樣的瑕疵。製造商每年都不斷在改進防水殼,但這樣的問題始終無法完全解決。但是 LED 可以解決這問題,照射角只有 8 度的窄光束,光線會僅僅從光纖線插座傳導出去。
2) 電池壽命氙氣閃光燈通常採用較大型電池並會快速耗電,攝影師必須經常更換電池,但在水下我們是無法更換電池的。而且在潛水旅行中有時候更換電池會很麻煩。這對於會拍攝很多張的攝影師來說是很嚴重的問題。LED TTL-信號轉換器的電量消耗較小,所以採用較小的電池,且電池壽命通常可以超過一年。
3) 氙氣閃光燈過熱問題彈出式機頂閃光燈在防水殼內連續閃光後有時候會因為過熱的關係而停掉。這是因為氙氣閃光燈內部的熱度偵測器有過熱保護機制。當過熱保護啟動時就暫時無法拍攝,只能等待閃光燈冷卻。而 LED 不會有過熱問題。
4) 氙氣閃光燈的回電時間長氙氣閃光燈採用傳統的高電壓燈管和電容,需要很長的時間回電(2-8秒)。攝影師就無法連續高速拍攝,因為必須等待回電,有些重要的拍攝瞬間就因此錯失了。也就是說高速連續拍攝會被限制住。但 LED 允許你高速連續拍攝,因為沒有等待回電時間的問題,所以搭配 LED 就可以切換到連續拍攝模式。我們測試了每秒8張的連拍模式與 Z-330(M 模式,最小出力),可以正常運作。
5) 氙氣小閃燈的放光持續時間不足以觸發水下閃光燈出全力強力的水下閃光燈通常會使用比用來同步的彈出式(或外接)小閃燈更大尺寸的燈管。小燈管的放光持續時間約為 0.5 ms,但是 Z-330 出全力的放光持續時間為 3.5 ms。而光強控制機制是根據放光持續時間,所以使用小的氙氣閃光燈來做為 TTL同步引閃的話,就無法完全觸發水下閃光燈出全力。TTL信號轉換器(韌體內有 Z330 的資料)放光時間正好跟 Z-330 一樣為 3.5 ms,所以TTL控制是可以觸發出全力的。LED TTL 信號轉換器是專門為了控制水下外閃而研發。
6) 水下閃光燈 TTL 透過小型氙氣閃光燈來控制並不精準
小型氙氣燈管以及 Z-330 氙氣燈管的放光曲線的形狀和時間長度並不一樣,這就是為什麼有時候使用小型氙氣閃光燈來做TTL同步的精確度並沒有很好。有些情況下的精確度還可以接受,有些情況下則無法接受。但 TTL-信號轉換器的韌體包含了專門的每一種水下閃光燈的 TTL-特徵,TTL 精確度更佳。
7) 光纖 TTL 控制 / 電纜 TTL 控制(連接外閃)小型氙氣燈只能用來作光纖 TTL 控制,沒有其他方式了。大部份 TTL 信號轉號氣有整合式 TTL 電路板:光纖 TTL + 電纜 TTL。所以攝影師可以採用光纖或是5-pin電纜線(Nikonos, Ikelite, S-6)同步引閃,並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去更換。 也可以同時使用兩種引閃方式(光纖 + 電纜)。使用TTL-信好轉換器就可以拓展水下閃光燈的 TTL 控制能力。
8) TTL-信號轉換器相容水下閃光燈高速同步功能新一代高速同步 HSS 閃光燈,例如 “Retra Pro”,需要有特別設計的韌體資料搭配的 LED 信號轉換器以便相容於其高速同步功能。UWTechnics 生產了這類的信號轉換器 (商品名名稱有 “HSS”)。但若使用氙氣閃光燈來同步的話,則絕大多數品牌的相機則無法使用水下閃光燈的高速同步功能(除了 Nikon 以外))。所以,要使用水下閃光燈的高速同步功能就得搭配 TTL-信號轉換器。
9) 透過TTL轉換器可以設定更快的 X-Sync 快門同步速度有些相機在搭配 TTL-信號轉換器後,允許你設定更高速的 X-Sync 快門同步速度。舉個例子,Sony A7-A9 家族在一般情況下允許你設定 1/160秒的 X-Sync 速度,但搭配 TTL-信號轉換器則可以到 1/250秒,理由是 TTL-信號轉換器有專門研發的韌體可以支援相機的協定。
鯨鯊與大白鯊的比較
我為什麼挑鯨鯊與大白鯊的比較作為認識鯊魚的入門課
-因為都是明星物種,大家都聽過都想看,但也對他們有很多誤解或是一知半解。
-都是可以透過浮潛或是水肺的方式觀察,並且有潛店、船宿在經營觀賞活動。
-都是大型洄游性,但鯨鯊偏好暖水,大白鯊則偏好冷水。
-鯊魚都是肉食性,但鯨鯊採濾食方式,大白鯊則是靠選擇時間點、埋伏追擊與撕咬來大口吃肉
-鯨鯊並非靠牙齒來咀嚼,而是透過鰓耙來過濾浮游生物後吞掉,而大白鯊的牙齒就像西餐的刀叉,一排用來固定住肉不讓獵物跑掉,另一排則用來切割肉塊
-鯨鯊和大白鯊都屬於卵胎生,但鯨鯊一次可以懷胎的數量有好幾百,甚至胚胎的發育階段不相同,可以在不同的地點產下不同時間點受精的小鯨鯊
-鯨鯊泳速較慢,吃完食物後則可能會在淺水域做日光浴幫助消化,大白鯊則是泳速很快,甚至得以透過血管迷路達到半恆溫。
-鯨鯊屬於鬚鯊目,大白鯊則屬於鼠鯊目
-鬚鯊目的其他物種多半為底棲型,例如四王群島常見的鬚鯊,鯨鯊卻獨樹一格是大洋洄游型。鼠鯊目的鯊魚都真的很有創意或神祕色彩,例如長尾鯊、姥鯊、尖吻鯊、沙虎鯊。
-鯨鯊和大白鯊的體色都是上黑下白型,從水面上跟從水下都有很好的匿蹤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