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NY A9,A72 ,A73 TTL 訊號轉換器

SONY A9,A72 ,A73 TTL 訊號轉換器,Nauticam 防水殼專用,預計8月中到貨

功能及優點:
1. 直接固定於防水殼不擔心遺漏
2. 可同時使用光纖及電子線TTL觸發
3. 鈕扣電池電力耐久達3-5年 65000閃
4. 電子線TTL快門速度支援至1/250
5. 可由相機Menu切換TTL/ M檔
6. 提供光纖線TTL訊號達3m,手動訊號40m
7. 支援一對二電子線TTL
8. 可由相機滾輪手動控制閃燈強度
9. 支援水下曝光補償調整
10. 支援連拍模式

#ttl #converter #controller #photo #uwtechnics #uw #technics #trigger #underwatertechnics #underwater #housing #sony #underwaterhousing #uwhousing #underwatercamera #optical #optoelectronic #inon #seasea #ikelite #subtronic #uwphotography #nauticam #underwaterphoto #sony_ttl #A7 #A7II #A7RIII #A9 #A7IV

潛水學日語 – N5 – 體驗潛水

文法:
第一句:当日の持ち物は、水着とタオルだけでOK!
翻譯:當天只需要帶泳衣和毛巾就可以了!

当日の持ち物後的助詞 は 表示主題,也就是當天要帶的東西。
水着とタオル當中的と代表並列關係,也就是英文的 and,だけ是限定的意思,也就是 only。
如果是や…など的列舉法,則表示我只代表性地列舉,但還有其他東西要帶。
所以這裡用と…だけ= and….only 就是說你只需要帶泳衣和毛巾這兩樣東西即可。

第二句:約3時間で気軽に水中世界を体験してみませんか?
翻譯:想要花大約三個小時體驗自在的水中世界嗎?

日文的小時是寫成「時間」,
気軽是に形容詞,表示輕鬆隨性自在
を代表名詞後面要接動詞,体験してみ,代表嘗試著體驗看看水下世界
ませんか是比ましょう較禮貌的邀請法。
有時候你會聽到日本導潛作完下水前的簡報後說 行きましょう
那代表比較積極的邀請法,可以翻譯成「走吧!下水吧!」的意思。

当日の持ち物は、水着とタオルだけでOK!!
約3時間で気軽に水中世界を体験してみませんか?

發音:
Tōjitsu no mochimono wa, mizugi to taoru dake de OK! ! Yaku 3-jikan de kigaru ni suichū sekai o taiken shite mimasen ka?

直譯成英文:
Your belongings on the day can only be swimwear and towels! !
Want to feel free to experience the underwater world in about 3 hours?

潛水教學黃金三角:行為+認知+建構

要如何有效地學習潛水技巧?根據心理學家做過的研究,學習與教學理論分成三大流派:
行為主義:巴夫洛夫的狗 => 刺激與反應 => 我說給你聽 => 做錯技巧後糾正,並給予正確技巧的強調,以及正面鼓勵 => 有助於動作技能的培養認知主義:刺激與反應中間的黑盒子 => 從頓悟到訊息處理 => 我做給你看 => 口訣等輔助記憶教學,幫助學生記憶複雜動作的步驟,而不需要靠檢查表建構主義:參與、體驗、思考 => 你做給我看 => 實際把技巧應用在潛水中或是模擬情境中
關於動作技能的培養,採用行為主義教學絕對有效 => 例如當學生做對就和他在水下擊掌、握手,給予正面鼓勵,如果做錯就提醒做錯的地方,並要求重做認知主義強調知識的結構和分類教學 => 適合態度的培養,同時會讓學習比較有系統有方向感,並且進入長期記憶。在做簡報的時候要告訴學生你是怎麼安排的?為什麼這麼安排?也就是得因地制宜並按照教學的順序來教學,才不會顯得雜亂無章。建構主義教學的主張,更適合在某一場景下的基於過往經驗對某一問題的具體解決 => 做簡報的時候要告訴學生潛水技巧的價值,讓學生有機會在水下實際應用
在PADI平靜水域和開放水域的評分版中的評分項目有:簡介 + 示範 +問題處理 + 控制與傳授 + 總結 
簡介
技巧的實際價值 => 建構主義複習/敘述/手勢/安排 => 拆成步驟、利用口訣、手勢輔助、因地制宜有系統地做技巧 =>認知主義
示範+傳授教練示範並在學生做正確後給予正面鼓勵,沒做對就提醒技巧後重做 => 行為主義
總結提出大家都做的很好的地方,並提出某些人做錯的地方,並提出如何做的更好 => 行為主義重申技巧的實際價值 => 建構主義
透過這樣的分析,你會發現潛水教練就好像「馴獸師」+「工匠」+「園丁」利用不斷的刺激和反應的回饋來訓練動物,利用有系統地傳授搭建起知識和技巧的框架,告訴學生實際的應用價值讓這項技巧在學生心中慢慢茁壯最後透過不斷地試探摸索,進而開花結果,所以教練必須巧妙運用行為+認知+建構的黃金三角,來協助學生熟練潛水技巧。
我舉幾個實際的案例:
1.講解升水後要上船前的裝備脫除順序先解說技巧的順序,反覆練習,不斷刺激 => 行為主義先脫配重->BCD->蛙鞋 => 認知主義講解一些沒有按照正確順序造成的潛水意外案例 => 建構主義
例如有個孩子跟著爸爸潛水,因為孩子都會模仿大人,而那次是爸爸穿整合式配重BCD,所以上船前是直接脫下BCD然後脫蛙鞋,而孩子卻是穿配重帶,所以也學爸爸先脫BCD,這時候配重帶還在身上,結果就快速下沉,在恐慌的情況下忘了快速卸除配重帶,結果就溺水了。
2.潛伴檢查先用講的方式解釋要檢查什麼,並反覆練習 => 行為主義搭配 BWRAF 的口訣,並找 DM 一起示範潛伴互相檢查 => 認知主義實際和潛伴演練,並會注意到潛伴和自己裝備的不同,思考危急的時候要怎麼應變  => 建構主義例如:還沒潛伴檢查的時候以為所有BCD都一樣,其實BCD還有分夾克式和背囊式,也有特殊的充排氣閥,例如Aqualung的i3系統,或是ScubaPro Air2 / Atomic SS1 這種整合備二的充排氣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