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ON Grip Base D5 到貨了
D5 底座搭配INON Direct Bass III 僅220g, 非常適合當作防水殼架高套件
INON 新產品情報 No.533 反光貼紙



Gates NVS 外接螢幕防水盒 (for Atomos NINJA V, SHINOBI, 不包含螢幕)

Gates NVS 外接銀幕防水盒 (for Atomos NINJA V, SHINOBI, 不包含銀幕), Atomos NINJA V 具備 1000 nits 亮度 LCD. 支援顯示 4K/60P ProRes RAW 錄影. 言延伸對焦/曝光工具. 所有的功能齊聚在這精巧, 中性浮力的外接銀幕防水盒.
此防水盒支援 Atomos NINJA V, SHINOBI 與 SHINOBI SDI 銀幕, 可進行現場配置修改, 觸碰銀幕按鈕 如有任何疑問, 歡迎聯絡 [email protected] 可由5銀幕下半遮住部份操作, 底座連接可以旋轉至任意角度. 銀幕為電池驅動或相機驅動 v-lock (SHINOBI SDI only), NVS可保持流線型, 小型的外殼, 達成最佳的防水性.
Gates NVS 防水盒有堅固的結構, 2年保固與 Gates 良好的客服服務
相容防水盒: ARRI ALEXA MINI / MINI LF ARRI ALEXA DEEP WEAPON SONY Z90
日本自駕潛水
假如你不會日文 是否有可能在日本自駕去潛店潛水?
答案是有可能的
首先 你可以找能接待外國人的租車公司 例如 Orix
https://car.orix.co.jp/tw/
建議先上官網約車 然後約定好取車還車的時間地點
可以異地還車 例如在羽田機場/品川/天王洲(就在單軌站附近的商辦)取車
但是可以在其他分店還車
有時候租車行會告訴你 因為調度的原因 會要求你更改還車的地點
會給你地圖和電話號碼
記得要帶日文駕照翻譯文
我會建議租個ETC卡 這樣上高速公路的時候
萬一沒有ETC卡 然後走到ETC通道會很冏
雖然日本人都不太會按喇叭去催你 (這點跟在中國差很多)
但是卡在哪裡對後面的人也很抱歉
這時候收費站的人會過來跟你收錢 然後才把閘門打開
另外一個理由是 如果你沒有插ETC卡
導航系統在快到收費站的時候 會一直跳出要你插卡的提示 有點煩人
日本的駕駛座在右邊,其實就只要記得:
左轉小轉 右轉大轉 也就是你左轉的幅度會轉比較小 右轉會比較大
這樣就不會逆向了
出發前先請租車行的人教你怎麼使用導航
日本的導航系統很好用 也很精準 所以可以安心照導航行駛
假如你要去千葉潛水看皺唇鯊風暴或是羊首隆頭魚,
可以考慮東京一日往返或是在千葉住一晚 一天看鯊魚一天看隆頭
由於羽田空港旁就有跨海大橋直接通往千葉
所以可以從羽田或是銀座附近開過去千葉一日遊 晚上回銀座吃飯/住宿
跨海大橋中間有休息站可以買伴手禮和看海景
在千葉也有便利商店可以買東西吃
Bommie潛店前面就有食堂 而羊首隆頭魚的老爺爺店也可以幫你訂便當
鯊魚風暴的Bommie店 有店員可以講英文
http://bommie.jp/en/
假如你要往神奈川方向/川奈/伊豆方向潛水
可以在葉山港潛水(在灌籃高手平交道附近)
也可以去川奈岸潛
或是到伊豆半島 看個槌頭鯊風暴 或是學乾衣等等
然後記得去沼津的深海水族館參觀和吃飯
那邊有很多深海的動物可以看 也有紀念品可以買 非常特別
如果你還是很擔心 那我建議你先去沖繩練習自駕
因為沖繩開車很自在 步調會比東京慢
在東京的地下道公路 如果開在快車道上 後面的車有可能會跟你跟很緊
沖繩就慢慢開就好
OMS Comfort Harness III BCD 豪華版
OMS Comfort Harness III BCD 豪華版,肩帶快卸扣是金屬的版本,質感很好
[10 Cool Facts] 櫛水母的10個小秘密
1.種類: 約有 150 種,全為海生,較多分布在溫暖的水域。
2.名稱由來:擁有8排用來運動用的櫛板,又長得像水母,故名為櫛水母。
3.平衡細胞:背口端具有負責平衡的平衡細胞(statocyst)。
4.體制對稱性、頭化程度:刺絲胞動物是輻射對稱,櫛水母則是兩側輻射對稱。比較形象的比喻是,水母像肉包,櫛水母則像水餃。同樣都是一塊圓形的皮和一坨肉餡,捏起來的方式不一樣也就影響了體制的對稱性。櫛水母只有兩種方式可以分割成一樣大小的兩半,所以稱為兩側輻射對稱,這也是潛水時快速分辨櫛水母和水母的方法之一。
5.膠細胞 v.s. 刺絲胞:櫛水母並不具有刺絲胞,而是利用膠細胞(colloblast)分泌的黏液去沾粘浮游生物來吃。
Haeckelia rubra 則會偷取獵物身上的刺絲胞轉為己用,並非自己製造。
6.微弱的游泳者卻有最明顯的纖毛運動:櫛水母主要靠纖毛擺動來移動,但比較極端的例子像是維納斯的腰帶 Cestum 則會扭動身體產生波動並加上纖毛的擺動來移動。
7.海中的螢火蟲:雖然櫛水母多半透明且脆弱,但在夜潛或是潛黑水時櫛水母發出來的螢光就比白天明顯的多且相當耀眼,而且發光的機制和螢火蟲都是屬於生物發光。
8.雌雄同體與發育:皆為雌雄同體,大部分是讓受精卵直接在海中發育,有些種類則是會育卵,然後再經歷自由游泳的幼體期。
9.匿蹤殺手與生態浩劫:櫛水母因為移動時產生的水流並不明顯,因此其獵物並不易察覺,若是不小心跟隨船的廢水排放而成了外來種,就容易產生生態浩劫,例如M. leidyi因為會吃小型甲殼類、幼魚和卵在黑海和Azov海就曾造成漁業資源枯竭。
10.胞外消化 & 胞內消化: 食物先在咽部進行胞外消化,再送到消化循環的管道去進行胞內消化。
SDI 電腦錶高氧和 TDI 高氧 / 進階高氧課的差別?
就高氧課而言,SDI/TDI系統就分成三堂: SDI 電腦錶高氧 TDI 高氧 TDI 進階高氧課 究竟這三種課程差異在哪裡?
如果直接比較課程大綱,可以發現 TDI 高氧比 SDI 電腦錶高氧較深入探討以下的議題:
-物理:壓力與分壓
-潛水規劃用表格:EAD 換算 / EAN 表格 / 重複潛水的不同混氣比例氣體切換
-混氣程序:分壓法 / 連續
而TDI進階高氧則探討了吸40%以上高氧的議題,而且很多教練的課程組合設計,往往是與TDI減壓程序一起上。
==
減壓病和氧中毒在本質上的差別在於,減壓病往往是發生在水面上,且有可能會造成較長期的傷害,不過如果處理的當則有機會完全恢復。 而氧中毒往往發生在水下,雖較無長期的傷害,但怕在水下因為發作而溺水。在水下要處理狀況會比在水上要困難。
在休閒潛水,因為深度不會超過50m,最大極限也就40m,所以會設定電腦錶,知道不要超過MOD,剩下就是預防減壓病和氮醉。 而TDI高氧則是加強了計算/查表的部份,除了會按電腦錶,也要熟悉Circle T公式的換算,除了滿足潛水員的好奇心,也是為了接下來上技術潛水的進階高氧和減壓程序課程做準備。
當下的更深就會衍生出切換氣源加快減壓程序的議題,因為你有可能在不對的深度切換到不對的氣源,也就是說有可能切換氣源後,比在該氣瓶MOD更深的深度! 所以減壓瓶上就要很清楚的寫上 MOD,然後要切換之前比對一下深度。
另一個議題是 PPO2 的上限,在休閒潛水我們往往設定成 1.4 ata,但在技術潛水,為了加速減壓停留, 往往會允許減壓時的PPO2 上限到 1.6ata,例如吸純氧時就可以在 6m 停留。 這也要求潛水員本身對於中性浮力的控制技巧要更好,因為你上到比較淺的地方吸更高濃度的高氧,就表示MOD會減小, 也就不允許再下超過MOD的深度。
同時,也可以明白為什麼技術潛水員偏好用長短管,除了有可能進入狹窄空間需要一前一後共享氣源,還有避免緊急情況下,吸到不對的減壓瓶的問題。 因為一般的備用二級若是收納在胸前的三角區域,在緊急情況下潛伴有可能會拿到你的減壓瓶的二級頭,這時候就有可能在超過MOD的深度下吸! 而用長短管就可以確保,你給出去的是你正在吸的氣源,深度沒超過MOD。
而上完減壓程序,再上延伸領域 Extended Range課程或是循環水肺 SCR/CCR時,代表你想要下更深或是更久, 或是持續吸高氧分壓的高氧,那就有可能會需要用到多種不同的混氣,你接觸到高氧的時間也就會更久,可以想像成吃藥吃了更多劑量的感覺。 這時候你就得更嚴肅地看待肺氧中毒和考慮插入 Air Break 程序。
==
總結:
SDI電腦錶高氧 => 設定好 Mix,不要超過MOD
TDI高氧 => Circle T 公式 / EAD 換算與查表
TDI進階高氧 => 器材接觸超過40%高氧的議題、氣體切換時避免超過MOD問題、PPO2極限彈性改變、中性浮力控制技巧、長短管的優缺點、肺部氧中毒、Air Break程序
接下去 就又是更複雜的氦氮氧三混和延伸領域的問題要探討……

Seatool HERO8 防水殼,耐水深 300m!
★Seatool HERO8 防水殼,耐水深 300m!
型號:SVH-HERO8-M
材質:切削加工鋁合金
顏色:黑色陽極氧化處理
尺寸:約W100mmXH69mmXD52mm
重量:陸地上約500 g(僅外殼)約300 g淡水(包括相機)
底部:一個螺孔
*可選
相機螺絲2孔轉換板
攝影機螺絲用球形接頭底座
用於2個孔的Gopro安裝轉換基座(需要2個孔轉換板)
彩色濾片(橙色/粉紅色/保護板/安裝導軌套件)
Ikelite 配重配平系統 #47140
除了潛水員自身的配重需要調整和分配,以便達到Trim的狀態,其實防水殼也可能有相同的需求,例如加了大體積的dome廣角罩以後,會因為廣角罩內部空間比較大而有前端浮力較大的問題,這時候在前端利用Ikelite
Trim Weight配件掛上鉛塊後,就可以解決平衡問題,而且鉛塊可以到當地再跟潛店租借就好,方便旅行時減輕重量負擔
Ikelite產品編號 #47140
自動駕駛+切換車道 解釋用高氧當減壓氣源
在上一篇文章已經解釋了吸高氧的好處可以怎麼理解:
策略 => 調整自動定速器與最高速限的差距 = 吸高氧
吸高氧 => 讓自動定速器設定的速度上限小於最高速限,且兩者的差距更大一點
假設第一個路段車速上限 100km/h,車子的自動定速器設定速限為 79km/h,現在調成68k/h就好 => 就像吸21%氧氣和32%氧氣的差異
這可以用在休閒潛水單純背高氧不切換氣瓶來增加 NDL,也可以應用在利用高氧當加速減壓過程的氣源。
舉實際的例子:
打開MultiDeco app設定 ZHL-C + GF 30/85 OC設定深度45時間20min吸O2:21%,Deco mix 不設定 v.s. 設定成 EAN80 @ 9m 切換。可以發現 Run time 可以從 52mins 減少成 38mins


這就是為什麼從休閒潛水要跨到技術潛水,可以先上 TDI 的進階高氧和減壓程序課程,因為我們想知道究竟要在什麼時間點切換成多少濃度的高氧,而且高氧的濃度可能會超過 40%。理論上早點吸高濃度高氧可以減少整個減壓停留的時間,極端一點來說,我們為什麼不乾脆吸純氧就好,那就完全沒有惰性氣體啦!!??但因為還要考量到CNS氧中毒的問題,所以必須上到某個深度才能切換到更高濃度的高氧。
延續上次 [自動駕駛+切換車道] 的生活化類比來解釋減壓理論,這次我們要繼續討論用高氧來當減壓氣體。
我們不妨把要預防CNS氧中毒這件事情,用車道的最低速限來類比聯想,雖然我們可以將自動定速器的速限調的比該車道的最高速限還要低很多,也就是能夠調整自動定速和該車道最高速限的速度比例,以便加快車速減速的過程,不過因為車道有最低速限,所以不能將定速器的速限調到太低,所以只能在切換到某個最低速限夠低的慢車道,我們才把定速器速限調低。例如在 21m 的深度才切換 EAN50或是9m的深度切換EAN80等等。至於要切換幾次,就看你買的車子的定速器功能,能支援多段調速差比例的定速器就越貴越複雜。
而之前說過,如果太快速連續切換到慢車道,則雖然可以讓車速下降,但也有可能超速被拍照。所以我們在不能太快切換到慢車道的前提下,又要加快降車速的過程,只好調整定速器的設定。
以上的類比,是假設快車道的最低速限較高,而慢車道的最低速限較低,所以你得切換到最低速限夠低的慢車道才能將自動定速的速限與該路段最高速限的速差比例調高。也就是說,在比較深的深度,就得吸較低濃度的高氧避免CNS氧中毒,上到比較淺的深度後才可以切換成較高濃度的高氧,以便加速減壓停留過程,同時不超過設定的最大 ppO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