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compression 101] 何謂 M-Value

X軸:環境壓力(深度)
Y軸:組織氣體壓力
綠虛線:吸入的惰性氣體(N2)壓力
橘虛線:環境壓力
橘-綠虛線:吸入的氧氣壓力
黃線:減壓極限(可忍受的超飽和極限,M-Value)

雖然有16個理論的組織腔室,但為了不讓畫面太亂,只挑出快(fast)中(mid)慢(slow)來比較。當 on-gasing 到超過綠虛線,之後再降低深度讓環境壓力降低,也就是往圖中的左邊移動,這時候就會逼近黃線,而做減壓停留時,因為深度不變,環境壓力也不變,此時因為超飽和,所以會開始 off-gasing,所以會往圖中的下方移動,從黃線逼近綠虛線,組織的半時越快則下降的越快。所以可以看出,可能潛水前半段是快組織先飽和,但是潛水的中後段換成中半時組織超飽和程度較高,而慢半時則可能得到很淺的深度才達到超飽和。這點也可以從組織熱圖(Tissue Heat-Map)看出。

以視覺化、互動式的方式來建構潛水計畫

利用 Subsurface 可以幫助我們以視覺化、互動式的方式來建構潛水計畫,並利用其警報功能和報表來看出細節,所以既能見樹又能見林。以下讓我們來試著練習建立簡單的潛水計畫:

Step 1 – 設定參數
氣源: 11.1升,200Bar,想下30m 25min,下潛過程預計耗費 2 min,最後的停留選 6m 而不選 3m
耗氣參數:
Bottom SAC 20 l/min
(可以自行計算或是參考無線發射器的數據)
Deco SAC 17 l/min
(停留的時候比較輕鬆,耗氣較少,一樣視個人情況來調整數值)
SAC factor 4.0
(假設發生需要共用氣源的緊急事件,要視你和潛伴的耗氣量來調整)
Problem solving time 4min
(假設遇到狀況需要解決所需的時間,視環境、經驗、任務和裝備複雜度而定)

Step 2 – 觀看報表
先把保守係數調低
-GF45/95
-可以直接上到 6m,而不會碰到 Ceiling
-但是氣量會不足

Step 3 – 觀看報表
預計要用 228Bar

解決方式:
-減少待在 30m 的時間
-可以調高保守係數,然後拉動 Waypoint 去 縮短 duration,或是手動輸入數據

Step 4 – 重新調整參數再觀看圖表
更改保守係數:GF 40/85 (變的更保守)
問題:
-上升到 9m 的時候就會碰到 Ceiling
-需要超過 200 Bar(洋紅線 -37bar)
解決方法:
-將滯底時間減少,
直到上升時不會碰到 Ceiling

Step 5 – 直到問題解決
-會發現,將待在 30m 的時間調到 20min
就可以在上升的過程當中不會碰到 Ceiling,然後就可以直接在 6m 做停留, 而不用先待在 9m
-耗氣量也因此減少,如果沒有發生意外狀況,所攜帶的氣量足夠回到水面

Step 6 – 觀看報表
問題:
-在上升過程中,氣量會不足以共用!
解決方式:
-改用更大的氣瓶,例如換成
-換更大容量的氣瓶
-多帶氣瓶(雙瓶或再加側掛小瓶等方式)
-再降低一點滯底時間

Step 7 – 迭代,直到滿意
-持續根據上述流程,調整可變動參數,直到潛水計畫合理
-報表中的 minimum gas 代表在最糟的情況下你會需要的氣量,來共用氣源回水面,在潛水過程中,要注意氣量有沒有維持在超過 minimum gas 的狀態

視覺化互動式潛水計畫模擬器的優點
透過建構與批判的過程來學習潛水計畫

建構:Subsurface 的介面能以視覺化互動式的方式建構計畫,會比直接看表格中的數字更直觀,又能全盤考量。

批判:利用程式輔助檢查可能會違反的規則和參數限制,從報表中可以知道哪些細節遺漏,且更能知道每種參數設定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