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Cool Facts] 海扁蟲

1.名稱與分類
扁蟲 Platyhelminthes 是來自希臘文 platy 扁 + helminth 蟲。大部分肉眼可見的常見海扁蟲屬於多岐腸目(Order Polycladida),有些種類可以游泳一小段距離。又可以細分成吸盤亞目和無吸盤亞目。

2.棲息環境
通常棲息在低潮線到 30 公尺之間的深度,因為有比較多的海鞘和雙殼類分布,也就是他們的主食。退潮時在潮間帶翻翻石頭,或許就可以找到海扁蟲,也常會發現多毛蟲和海蛞蝓。

3.攝食
海扁蟲是肉食性。有幾種無吸盤亞目的利用其扁平的身體,進入養殖的牡蠣或是硨磲貝的貝殼內並攝食。因為沒有肛門,所以消化後的殘渣也會再透過口部排出。吞食螺類時,包起螺殼的樣子會看起來像後鰓類。而潛水員常見的色彩斑斕的吸盤亞目,大部分是攝食海鞘。咽頭會伸出並插入海鞘體內,然後消化並吸收。因為咽頭的開口在腹面,因此潛水的時候比較難觀察海扁蟲如何攝食海鞘,你會以為海扁蟲只是趴在海鞘上休息。

4.神經系統
海扁蟲身上,有好幾條縱貫身長的「神經索(nerve cords)」,和頭部小小的「腦神經節(cerebral ganglion)」構成神經系統。

5.移動方式
海扁蟲會有 duo gland,也就是分泌黏液的腺體和解除黏液黏性的腺體,來幫助身體黏了地面又可以拔開。另外有些海扁蟲則也可以產生波動來短暫游泳。

6.排泄
海扁蟲怎麼調節滲透壓?過剩的水分,由細胞擴散至細胞間液而被排泄細胞所收集。這類細胞遍佈全身,稱為原腎管(protonephridia),由燄細胞(flame cell)所組成。而如果把焰細胞切開,裡面有纖毛擺動,以促使水液向管腔下流,最後排出體表。

7.繁殖與幼生
海扁蟲的身體外部構造簡單,在身體腹面有咽(pharynx),咽的後方有雄性或是雌性生殖孔,但沒有肛門!大部分渦蟲綱沒有自由營生的幼體階段,但是有些海扁蟲會有 Müller 幼生階段,在定居下來變態成為成體型態之前,可以利用布滿纖毛的泳足游泳。

8.防衛與毒性
海扁蟲體表為一層立方細胞之上皮組織(epidermis)。腹面的上皮組織有纖毛,海扁蟲賴以滑行。
粘液細胞(gland cell)能分泌一種粘液,以使爬行的沿途更光滑。
桿狀細胞(rhabdites)在環境不利時,能由表皮中逸去,具有粘性,可能有防衛身體的功能。

此外,扁蟲具有神經毒,可以去攻擊敵方體內的離子通道。

9.擬態
貝氏模擬是擬態成有毒的其他生物,但自己本身無毒性。而穆勒氏擬態則是擁有警戒色,且本身會打擊或是對掠食者有毒。
像圓翅燕魚(pinnate spadefish)會擬態成橘色邊緣的黑色扁蟲。
鰨的成魚是底棲在沙地,但是稚魚階段卻是浮游在水中,外型和行為都會模仿扁蟲,讓掠食者不敢吃,因此這種擬態我們稱為貝氏擬態。
扁櫛水母 Coeloplana astricola => 常在海星上發現,也長得像扁蟲!至於怎麼分辨是扁櫛水母還是扁蟲?
訣竅:
1.扁櫛水母有很長的觸手,會伸出和縮回,且觸手的長度可以是體長的好幾倍(遠遠看像是黏液牽絲,近看會發現其實是觸手)
2.扁櫛水母的移動速度慢扁蟲很多
3.扁蟲是兩側對稱,櫛水母是兩側輻射對稱

10.寄生
有些海扁蟲會棲息在陽隧足的生殖腺中,或是在螺的外套腔中。相反地,海扁蟲也可能成為被寄生的對象,例如橈足類。運氣好的話,會看到海扁蟲體內被埋進了白色卵團,因為卵團是成對出現,所以我們會知道那屬於是寄生性橈足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