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高氧證究竟有什麼好處?

-如果你一天只潛一瓶,且深度不會超過18m,那麼吸高氧的效益就不會很明顯。
-如果潛水深度介於 18m – 30m,那麼吸高氧就可以有效提高免減壓停留時間(No Deco Time)且減少 兩潛之間的 SI 水面停留時間
-如果你一天潛多瓶,或是連續幾天都潛水,即使深度不超過 18m,都還是能提高免減壓停留時間和減少 SI,還是能讓潛水計劃更有彈性

建議什麼時候要開始學高氧?
-會一天潛多瓶 & 連續多天潛水(特別是報名船宿的人)
-已經克服恐懼,耗氣率已經有明顯下降
-考了AOW或是深潛專長,可以下30m

實際情況分析:
我於 2018年8月登上 Arenui 船宿於印尼科摩多潛水,船上安排一天 4 潛,預設的高氧濃度是 31%,下水時間分別是 7:30 / 10:30 / 14:30 / 18:30,允許的潛水時間是 70min,很多潛點的深度都可以超過 20m,一趟行程下來會潛超過 30瓶。由於我全程吸高氧,且耗氣率不高,基本上都可以在想要的深度(30m內)潛到安全的餘氣量再緩緩上升到比較淺的深度,而不用受制於免減壓停留時間。

如何在水底解救氧中毒患者?

若是學習高氧專長課之前,還沒上過救援潛水員課程的話,學生往往會比較難想象如何在水底解救氧中毒(抽搐)的患者。每次教高氧課,我蠻喜歡和學生討論這個情境,因為可以看出學生對於潛水安全/技巧的理解程度。

救援的情境大致分幾種情況:
水面?水底?
有反應?無反應?
有反應的話是被動型恐慌(遲鈍無反應/疲累)?主動型恐慌(過度反應)?

氧中毒抽搐或是其他原因造成的抽搐,要按照「水底無反應」的情境來處理,因為患者可能已經無法控制肌肉,就可能咬不住二級頭且無法自己排除問題,沒人協助就可能持續溺水上不了水面。

這時我們面臨幾個困境:
1.要不要幫忙?會不會讓自己陷入困境?
2.要從前面還是後面扶他升水?
3.要怎麼讓患者在上升回水面的時候,盡可能不會嗆水?
4.要怎麼同時控制兩個人的浮力?患者太沈或突然上升太快怎麼辦?

現在來回答這些問題:
1.當然要幫阿,為什麼不幫??
其實救人之前有個很重要的大原則,就是要確保自己安全,如果你因為救人讓自己也變成受害者,這樣反而會讓情況變得更嚴重和複雜。在開放水域潛水有時候情況會很複雜,且一般休閒潛水員不管是身體、心理、訓練程度、救援裝備,都不可能達到公共安全潛水員的等級,所以遇到比較複雜的狀況,例如:
帶相機下水
穿乾衣
水中能見度不好
沒有參考物上升
流很強
對於潛點不熟悉
自己已經很疲憊
自己快沒氣

這些因素,有可能會有好幾項同時發生,就又讓情況更複雜。萬一你真的沒有信心可以按照最標準的程序完成救援,至少可以想辦法讓患者先自行浮上水面,例如幫患者BCD充氣或是卸掉患者配重,你自己再回水面進行救援。雖然這個過程可能會讓患者得減壓病或是有可能撞上水面的障礙物,但總比持續留在水底嗆水好。回水面得減壓病還有解救的可能,但是持續留在水底嗆水肯定完蛋。總之,在危急的情況下,往往沒有辦法找到最佳解,只能盡人事聽天命。

2.要從前面還是後面?一般來說會是從後面,因為方便控制患者,包括把二級頭塞回患者嘴巴,且方便你保持患者頭部仰起,要控制患者浮力也比較方便。萬一患者中途突然恢復意識後開始亂抓,你從後面扶的話也可以保護自己的安全,比較不會被扯下面鏡或是調節器。這時候已經沒有面對面確認患者眼神的必要。

3.如果調節器已經不在患者嘴巴,就不用浪費時間去找,因為患者很可能是控制不了臉部肌肉而吐掉,也因此很可能已經嗆到水,再塞回去意義不大且浪費時間,而上升過程中肺部的氣體會膨脹,膨脹的氣體會幫助防止水進入患者肺部。

那如果調節器還在患者嘴巴,就還是要按住不要讓患者在上升過程中吐掉。這樣做有兩個好處:

A 直接避免水進入肺部
(不必靠上升時肺部膨脹後溢出的氣體,且二級頭有單向閥,上升時體內膨脹的氣體可以從二級頭的閥排出,不會有肺部過度擴張導致肺泡破裂的問題)
B 萬一上升過程中恢復呼吸,可以直接吸氣

4.要怎麼同時控制兩人的浮力
學過乾衣的人會知道,如果是穿三層壓的乾衣(非氯丁橡膠材質),BCD 是用來在水面上建立正浮力,或是當成緊急的備用調節氣體的裝置,在水下主要還是用乾衣的充排氣來調節浮力,因為這樣可以減少複雜度(你如果同時要控制BCD充排氣閥和乾衣充排氣閥,肯定比較複雜)。同理,當你救人的時候,也是先排掉自己的 BCD 里的氣然後兩人同時上升,當你排完自己的氣還是會往上飄太快,就得把患者的 BCD 也排氣,然後因為在水中沒東西抓的話無法煞車,只能想辦法張開自己的腳增加水阻,如果還是沒辦法就只能放手讓患者先升水,你隨後到水面再找患者。

反過來說,如果患者的配重比較重,你首先考慮的是也要把他的BCD充氣,如果還是沒辦法就只能卸掉患者的配重,但不要卸自己的配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