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旅行時經常能看到的綠藻有哪些?

綠藻大部分生活在陸地和淡水,只有大約 7000 種的十分之一生活在海中,且大部分的海生綠藻是單細胞,但這不代表海生多細胞綠藻不常見,其實有幾種海生多細胞綠藻反而是優勢物種:

1.石蓴(台灣東北角能見)
2.法囊藻(綿羊海蛞蝓 sap sucking slug愛吃的食物之一,也可能躲藏在法囊藻)
3.蕨藻(例如沖繩產的海葡萄)
4.仙掌藻(東南亞黑色火山砂潛點可能會有,有些動物喜歡躲在仙掌藻中,例如十字鬼龍或是裝飾蟹等)

如何評估一件乾衣是否是好乾衣?

如何評估一件乾衣是否是好乾衣?有 4 大要點需要進行評估:
1. 合身與舒適程度
穿著乾衣不管在水面上和水下,都必須合身且舒適。合身度必須包括全身上下,特別是某些部位更加要注意,例如頸部、手腕、腳踝和軀幹。
2. 充排氣閥、尿閥的使用
要考慮到閥的操作容不容易以及好不好搆到。一般自動/可調整式排氣閥會做在左上臂的位置,而可以 360 度旋轉的充氣閥則做在胸口處。
知名的乾衣充排氣閥有英國製造的 Apeks 閥以及 Si-Tech 閥……等。
知名的尿閥有 Si-Tech 尿閥和 Light Monkey 尿閥……等 。
3. 肢體可活動範圍/靈活度
在陸地上和水下的可動範圍和靈活度非常重要,尤其是技術潛水員要能自己搆到背後的氣瓶閥。
4. 穿脫容易
除了要合身,還要能夠在盡量不麻煩潛伴的情況下容易穿脫。

鯊鰩魟鱝怎麼分?

鯊鰩魟鱝怎麼分?很簡單嘛?其實有一些比較難分的例子:
Case 1:肚子扁扁的鯊魚
扁鯊 angel shark (Squtina)
鋸鯊 sawsharks (Pristiophorus)
=>這告訴我們,不是肚子扁扁的就是鰩魟鱝
Case 2:外型像鯊魚的鰩魚
琵琶鱝(犛頭鰩屬)guitarfishs (Rhinobatos)
=>這告訴我們,其實吉他「鯊」雖然外型和游泳方式像鯊魚,但其實是鰩魚
Case 3:鋸鯊 v.s. 鋸鰩
鋸鯊 sawsharks (Pristiophorus)
鋸鰩 sawfishs (Pristis)
都有「鯊魚劍」,但一個是鯊一個是鰩。
所以,區分鯊魚和其他軟骨魚,比較好的辦法,要嘛就是記住這些例外,要嘛就是利用鰓裂的數目和位置來區分。
區分重點:Rays, Skates 是有五對鰓裂在身體下方。
Case 4:鰓裂數不是 5
Sevengills shark => 七鰓鯊,明顯是鯊魚,不用說了
Case 5:喜歡趴在地上的鯊魚
Zebrashark => 豹鯊,明顯可見鰓裂是在身體側面
這個例子是很明顯的,但…..
Wobbegongs =>鬚鯊,身體很扁平,鰓裂也不是很明顯,但仔細觀察還是可以知道他是鯊魚
Case 6:天使鯊 v.s. 吉他魚
扁鯊 angel shark (Squtina)
鰩目犛頭鰩科 Guitarfishes (Rhinobatidae) =>Shovelnose Ray => 這才是「吉他」,但不是吉他「鯊」,是犛頭鰩
一樣可以用鰓裂的位置來區分

閱讀全文

豆丁海馬有哪些種類?

Bargibanti => 巴氏豆丁,最常看見人拍的豆丁,肚子圓鼓鼓的,最常見的顏色是粉色,其次是黃色。
Denise => 配合紅色的海扇,拍起來可像聖誕老公公。
Pontoh =>常常躲在大石頭下的水螅&海藻叢中,受到驚嚇會用游的換位子。H. seveni 現在被歸為 Pontoh (想像 Pontoh 顏色換成咖啡色)。
Coleman =>紙片豆丁或稱小倩豆丁,台灣綠島有。
Satomi =>外型跟 Pontoh 比較像,但棲息的環境傾向是軟珊瑚、海扇跟水螅。
Walea =>喜歡躲在 Nephea 軟珊瑚,目前僅知分布在北蘇拉威西的 Togean 島。

水下微距攝影拍攝禮儀

環境保育:

  • 不要因為要拍照就可以肆意破壞珊瑚礁,特別注意:絕不要趴在或是攀附在珊瑚上(不管是用手還是流鉤),盡量找石頭抓或趴在沙地/石頭地。
  • 如果太貼近珊瑚,就用一根手指或是探棒輕輕碰觸最沒有活珊瑚生長的區域(盡量找死掉的珊瑚)把自己頂開。
  • 在海扇周圍拍照的時候要特別小心,例如:拍攝豆丁海馬,別折斷了海扇。

 

浮力控制:

  • 不要在拍照的前後揚沙。常常可見拍攝者拍完後上下大力踢腿離開,自己卻沒意識到已經揚沙或是製造局部的亂流。學習如何蛙踢,並以緩慢輕柔的方式來踢。
  • 相信有人對自己的中性浮力不好或是會揚沙這件事沒有自知之明。如果你看到潛伴有這樣的傾向,用比較委婉的方式告訴他,或是告訴他如果看到別人有這樣的行為就互相提醒一下。

 

等待與分享:

  • 在等待其他拍攝者時,請保持適當的距離;若有流就在流的下游等,這樣才不易揚沙而影響別人拍攝。拍攝者常常會在拍攝時改變身體姿勢,有時候還會伸展腿部,所以必須保持適當地距離。
  • 如果有其他拍攝者在等待,就流輪拍攝,因為每個人的時間都一樣寶貴;和潛伴討論假如你想拍攝某個主題久一點,手勢該怎麼比,並讓別人先拍。
  • 先和潛伴討論該有的潛水禮節&規則,每位拍攝者在每個拍攝主題上可以花多少時間要先有默契。
  • 要和潛伴分享有趣的拍攝主題,你的潛伴會感激你的。

加拉巴戈群島象龜小檔案

名稱 – 馬鞍狀的背甲讓早期的西班牙人聯想到有種稱為 “galapago” 的馬鞍。因為島上有很多象龜,也因此加拉巴戈群島就以 Galapagos 而為人所知。

現生最大的陸龜:
-重量 > 400kg
-體長 > 1.8m

最長壽的脊椎動物之一:
-在野外的壽命 > 100歲
-在圈養環境的壽命 > 170 歲

象龜是加拉巴戈群島生態系的關鍵物種
-糞便幫助種子散播。
-踩踏疏密的下層植被,讓光線可以穿透,幫助種子發芽。

背甲的形狀
當象龜在群島上散播,他們在隔離的島上演化成不同的物種 – 有些有圓弧型的背甲,有些則是馬鞍狀。

馬鞍型,分布在低地,例如:Pinta / Pinzon / Espanola
圓弧型,分布在面積大和地勢高的島嶼

不尋常的馬鞍狀背甲據信在不同的島上演化了好幾次,表示這是在加拉巴戈群島上生活很成功的設計。

象龜如何抵達加拉巴戈群島?之後又是如何在群島播遷?

漂浮在海洋上 – 靠海流移動

抵達日期

大約 200 萬年前,加拉巴戈象龜的祖先從南美大陸西岸抵達加拉巴戈群島。

來自南美大陸的祖先

根據化石的證據,加拉巴戈象龜的南美祖先體型比想像中還要大,但已經絕種。

在加拉巴戈群島的播遷路線

透過比對不同象龜族群的基因序列,推測象龜最早從比較古老的島 Espanola 和 San Cristobal 開始播遷到其他比較年輕的島,在象龜祖先登陸加拉巴戈的時候,這些比較年輕的火山島可能都還未形成。

這樣的模式符合我們的預期,就是從古老的島嶼往鄰近的新生島嶼播遷。

另外,並未發現有從年輕島嶼播遷回古老島嶼的現象,這和洋流是由西北方向流的預期結果一致。

一旦到了島上,他們就變得更大。

這樣的現在在很多島嶼生態系中可見,演化出巨大的體型可能是因為不需要在躲避略食者的追捕,並且沒有其他食性相似的動物競爭食物來源。

加拉巴戈海鬣蜥小檔案

加拉巴戈海鬣蜥小檔案
==
全球唯一的「海」鬣蜥。
族群數量 – 約 25 萬。
體長 – 0.5-1公尺 – 不同島的體型也有所差異。
體重 – 最重可達 9 公斤。
成年雄鬣蜥體重多過雌蜥將近 70%。
雌雄蜥在體型上的差異主要是性擇造成的:雌性偏好在集體交配的場合與體型較大的雄蜥交配。
==
海鬣蜥有多重型態上的適應能大幅提高取食效率。
-吻端鈍而不尖 – 讓他們能有效率地用尖銳的牙齒刮食岩石上的藻類 – 就像牛一樣。
-三尖型牙齒 – 側邊扁平用來切斷藻類 – 就像梳子一樣可以把藻類從岩石上撕裂。
-長且銳利的爪子可以強力抓住火山熔岩石,可以在大浪沖刷的時候仍然仍趴在岩石上進食。
-和其他鬣蜥比起來尾巴比較扁,因此可以提高泳速 – 像蛇行一樣地游
-游泳的時候收起腿部能減少阻力。
-膚色黑能吸收熱量。
-循環熱分流幫助海鬣蜥在冷水進食的時候維持體溫。
-鹽腺發達,能在海水中進食的時候把過多的鹽份排掉。
-內共生菌能有效消化海藻。
==
飲食
海鬣蜥吃素並幾乎只吃海藻。
幾乎只在潮間帶進食 – 特別是雌性和體型比較小的雄性。
族群中只有大概 5%(比較大的雄性)會在潮下線以下潛水進食,能吃到離岸的海藻床。
他們在海洋生態系統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 啃食海藻可以避免生長過度茂盛到失去控制而破壞了當地的海洋環境。
==
潛水
海鬣蜥的祖先生活在中美洲的叢林,抵達加拉巴戈時島上還沒有太多植物 – 只能在潮間帶討生活,所以必須適應這樣的水下生存環境。
潛水深度通常很淺,在 1.5-5 公尺深,但大型的成蜥可以潛到 15 公尺或更深。
大約會花 10 分鐘進食(最久 30 分鐘)。
達爾文曾描述有水手把岩石透過線綁在海鬣蜥身上並拋到水裡,一個小時以後把線拉起來,海鬣蜥仍然活著。
==
體溫
-在陸地上,體溫維持在攝氏 35-39 度。
-在加拉巴戈群島冷水中游泳(攝氏11-23度),體溫會下降好幾度,造成進食效率下降並減少能量的攝取。
-進食行為因此被體溫所限制。
==
鹽腺
擁有鹽腺的動物:沙漠中的鳥類和爬蟲類、海鳥、海龜、海鬣蜥、某些鱷魚、海蛇和生活在海岸的陸生爬蟲類。
鹽腺在四足類演化的過程中,獨立演化過好幾次。
根據簡約法則,假設最小的獨立演化來源表現在鹽腺在橫跨物種解剖構造不同位置的數量(例如:鼻、淚腺、舌下腺等等)。
問題:鹽腺在鼻子 – 類似海鳥的鹽腺?同源或是趨同演化?
==
對環境變動事件的適應 – 聖嬰年
比較溫暖的海水(高達攝氏 32 度)& 海流不湧昇,造成特定的海藻品種 (Gelidium spp., Centroceras spp., Ulva spp. 以及 Spermothamrzium spp.) 大量死亡。
海鬣蜥比較不能消化的褐藻 Giffordia mitchelliae 會在潮下和潮間帶取代死亡的藻類。
海鬣蜥之所以難以消化這些褐藻,可能是因為腸道缺乏可以消化褐藻 G. mitchelliae 的內共生菌。
造成海鬣蜥在聖嬰年會大量餓死。
==
特別嚴重的聖嬰年
-1982-3: 60% 死亡率,遍及整個群島。
-1991-4: 90% 死亡率,發生在 Genovesain 島上。
-1997-8: 90% 死亡率,發生在 Seymour Norte 島上。
==
演化
最近的 DNA 研究顯示陸鬣蜥跟海鬣蜥是姊妹物種。
他們的共同祖先在大約 1,500萬 – 2000 萬年前抵達了加拉巴戈群島中現在已經下沉的古老島嶼。
從其他鬣蜥分化出來後有共同祖先的期間很短。
在加拉巴戈群島分出成為陸鬣蜥 v.s. 海鬣蜥 – 而不是在其他地方。
在大約 1,500萬 – 2000 萬年前分開。
這些物種分歧的時間告訴了我們今日加拉巴戈群島的年齡 – 必須在加拉巴戈群島中已經沉沒的古老島嶼登陸。
==
關於鬣蜥的爭論
祖先搭乘木頭從南美洲跨越海洋來到加拉巴戈群島。
陸鬣蜥 & 海鬣蜥分歧了,但…….遺傳 DNA 數據顯示他們抵達/分開的時間發生在 1千5百萬 – 2千萬年前。
但…..現在能看到的最古老的加拉巴戈群島的島嶼也不過是 3 百 50 萬歲。
這該怎麼解釋?
陸鬣蜥 & 海鬣蜥大概在 1千5百萬年前發生分歧。
遺傳學研究估算出粉紅鬣蜥從其他陸鬣蜥分出的時間約是五百七十萬年前 – 比現今大部分的島嶼產生的時間還早,而另外兩種黃色的陸鬣蜥分歧的時間則比較近。
儘管加拉巴戈鬣蜥物種的歷史很悠久,但演化上的差異卻很小。
陸鬣蜥有兩種(Conolophus subcristatus 以及 C. pallidus) ,海鬣蜥只有一種 (Amblyrhynchus cristatus)。
有兩種可能的模式可以解釋這樣的演化模式。
可能模式一:兩個分類群從共同祖先分化出來,是很久以前在群島內發生的,後續的輻射演化程度很小。(可能性比較大)
可能模式二:兩個不同的祖先來自不同的鬣蜥族群,可能在最近拓殖加拉巴戈群島,但沒有足夠的時間讓島上的鬣蜥產生足夠的型態和遺傳的分化。
==
海洋地理證據 – 海底山的年齡
海底山 – 岩石的組成和他們在加拉巴戈海底熱點上形成的時間是一千三百萬到一千四百五十萬年前一致。
下沉的加拉巴戈島鏈的海底山靠近現在的南美洲海岸線大約是距離厄瓜多爾西岸 600 公里。
這距離比厄瓜多爾到現今的加拉巴戈群島的一半還要再少一點。
科學家判定,山頂在海平面下 2000 公尺的海底山,年齡大約是 9 百萬年。
==
鬣蜥分成兩物種在現今的島嶼形成之前
新的地理學發現告訴我們,在加拉巴戈熱點上的火山存在的時間,要遠早於現今能看到的島嶼(少於五百萬年前形成)。
有些加拉巴戈的生物演化是在這些早期的島嶼上發生的。
化石證據顯示分開的時間在一千萬年前或是更早。
根據免疫學的研究分析,加拉巴戈陸鬣蜥 (Conolophus) 和海鬣蜥 (Conolophus) 是在很早之前就分化了(一千五百萬到兩千萬年前)。
7 種特有的加拉巴戈熔岩蜥蜴 (Tropidurus),和 6 種原生的壁虎 (Phyllodactylus) 的分化時間大約是 9 百萬年前。
這些物種分歧的時間預言了現今加拉巴戈群島的歷史。
==
並非唯一在現今島嶼形成之前就到達的物種。
在隔絕的加拉巴戈群島上的生物多樣性,首先由達爾文所描述,對於演化理論的發展有很重要的影響。
現已沉沒的加拉巴戈群島的一千四百五十萬歲的島嶼的存在,增加了加拉巴戈群島上生物的種化時間,並且位長期存在爭議的加拉巴戈海陸鬣蜥從單一祖先分化的爭議提供了完整的解釋。

[海洋動物小檔案] 加拉巴戈企鵝

拉丁文學名 – Spheniscus mendiculus

分布

唯一生活在赤道的企鵝。
也是唯一跨越到北半球的企鵝。
大約有 95 % 的加拉巴戈企鵝的族群是生活在群島西邊的 Isabela 和 Fernandina 島,剩下的 5 % 住在群島中南部的
Bartolomé, Santiago, Logieand Floreana 島。

族群數量

大約 1,500,所以這是稀有的企鵝品種之一。(全世界共17種企鵝)聖嬰現象南方震盪減少了魚群的數量,因此會讓企鵝餓肚子,造成企鵝族群數量下降(跟海鬣蜥一樣,也是靠海吃海)。

相關的物種

環企鵝屬中體型最小的。
其他環企鵝屬的包括:洪氏環企鵝、麥氏非企鵝以及黑腳企鵝。
根據粒腺體DNA以及和其他企鵝的RAG1基因的比對分析,加拉巴戈企鵝大約在四百萬年前和洪氏環企鵝分成兩個不同的物種。

體型大小

平均大小 48-50 公分(站起來的高度約35cm)
體重大概 2.5kg
是全世界第三小的企鵝(世界上最小的企鵝是澳洲的神仙企鵝)。

體型大的企鵝偏好冷的地方,體型小的在溫帶或是熱帶。所以不要指望在加拉巴戈群島看到大企鵝,只會有小企鵝的。

加拉巴戈企鵝利用生理和行為的方式適應比較溫暖的氣候

生理上的適應

體溫介於38-39度。

-比起其他的企鵝,加拉巴戈企鵝臉上的毛比較少。
-加拉巴戈企鵝是唯一一年內換毛超過一次的企鵝。
-羽毛沒那麼密也比較小,讓熱可以更快散掉。
-有熱逆流交換機制可以散熱。

行為上的適應

-位在群島的西側,是涼流碰上群島的位置。
-喘氣
-駝背給腳遮蔭
-打開翅膀散熱
-將白色的腹羽對者太陽以反射陽光
-在一天最炎熱的時候游泳
-躲在岩石縫隙
-早出晚歸 – 大概在 5:00-7:00出門,16:00-18:30回巢。

覓食方式

游泳速度可高達每小時40km。

企鵝喜歡潛到魚群下方,挑魚群下方的魚,或是上升到水面的時候捕食魚群邊緣的魚。很像牧羊犬

加拉巴戈企鵝傾向在近岸攝食,這在企鵝裡面算是很特別的,因為加拉巴戈群島附近有鯊魚,也可能跟食物的偏好有關。

加拉巴戈企鵝屬於環企鵝屬,身上的黑環斑紋可能跟能成功追逐魚群有關(環斑可能可以幫助讓魚群分散開)!

[潛水裝備] 該用編織管還是橡膠管?

潛水用的高壓管和低壓管,就外層材質來說可以分成橡膠管和編織管。橡膠管是橡膠外層然後內部是麻布纖維,編織管一般則是外圍用尼龍材質的纖維編織包住內部的不鏽鋼或黃銅管,優點有幾個:
1.編織的外層只是「防磨」、「抗 UV」而不參與「抗壓」,也就是說,萬一外層真的磨破了,不至於讓內部鼓起後爆開。
2.編織管的重量比橡膠管輕。
3.編織管可以做的很細,特別像 SPG 高壓管可以做到跟筷子一般的粗細。

但一般來說,技術潛水者用橡膠管多,原因在於:
1.編織管的質量如果不好,可能會讓細泥沙嵌入編織的空隙。
2.技術潛水常把管子繞在脖子,如果編織管的外層磨到起毛,就會去摩擦脖子。
3.技術潛水用橡膠長管的重量雖重,但可以靠減少約 1kg 的配重來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