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潛水導航] Google Earth 指北針潛點定位教學

<原理> ASA 三角形全等原理

先在水面上找到兩個比較直立突出的地標,然後往這兩個地標的方向看指北針讀數後,分別記在手寫板上。

如果有很多地標可以選,

1.選擇後續在Google Earth上比較容易識別的(特徵明顯,或是相對孤立,旁邊沒其他相似的地標)

2.你和這兩個地標的夾角,盡可能接近90度(直角)

例如墾丁出水口右側,很明顯有兩根看起來像是基地台的柱子

假設:

朝向 A 柱,看電腦錶指北針讀數是 340度

原地不動,朝向 B 柱,讀數變 260 度

剛好讀數相差接近 90 度。

之後在 Google Earth 電腦版上打開街景服務,用各種角度和線索去找到A跟B兩個地標的定位。接著用「尺規」->「線條」,從A柱出發,將讀數340度減去180度,得到160度,所以就在地圖上朝160度的方向延伸畫出一條足夠長的直線。依此類推,也從B柱出發畫出一條朝向 260 – 180 = 80 度的直線,那麼這兩條線的交會處,就會是你當初在水面上的定位點了。

得到定位點後,你就可以繼續在 Google Earth 上做一些有意義的測量,例如你可以測量兩個定位點之間的距離/角度/面積等等,然後再進一步做導航路線規劃,或是潛水的教學應用,例如想在水面練習疲憊潛水員拖帶 100m,我就可以從定位點為圓心,利用Google Earth的「尺規」->「圓形」畫出一個半徑為50公尺的圓,然後你再去看圓周上有沒有比較好辨識的定位點,就可以利用那個定位點作為折返點,這樣50+50=100往返拖帶的距離就接近100公尺了。

<匯入 GPS 座標>

可以將你用指北針定位出的入水點,和電腦錶接收到的GPS座標做比較,看兩個位置的誤差有多少。

洞穴潛水相關詞彙

Biospleology – 洞穴生物學
Caletta
Dolomite – 白雲石(碳酸鎂鈣)
Helictite – 石板;不規則鐘乳石
Speleothem – 洞穴灰華
Histoplasmosa capsulatum – 莢膜組織胞漿菌
Phreatic
Pozo
Talus – 落石堆
Siphon = ponors / goaway holes / sucks / sinks / syphons / swallets / estavelles / insurgence
Speleogenesis – 洞穴成因
Stalactite – 鐘乳石
Stalagmite – 石筍
Stygobites – 水生穴居
Sump – 水坑
Troglobites
Troglophiles
Trogloxene
Vadose – 滲流

該考第一反應?還是緊急救護員證照?

要考潛水教練,就必須要先考潛水長,要考潛水長就得先考救援潛水員證,要考救援潛水員就得考第一反應急救証。相信也有很多人耳聞 EMT 也就是緊急救護員證照。到底第一反應和緊急救護員證照,有什麼差異呢?我該學哪一種?

第一反應是在意外現場馬上要做出的反應和處置,所以手邊很可能沒有醫療器材可用(可能頂多能在公共場合拿到 公眾版的 AED,還有簡易的急救箱),且第一反應員的身份很可能只是不具備專業醫學素養的普羅大眾。EMT 則是要接手第一反應員的工作,並進行患者在送到醫院之前的處置。EMT-1 是最初級的救護員等級,因此可以進行的處置比較少,但需要學的醫學知識和技巧,還是比第一反應課程來得多。

大致來講,EMT-1 會多教的技巧有:
<<現場初步評估方面(以創傷的 XCCABCDE 口訣來說)>>
X 大量出血(eXsanguinating): 止血帶
C: 徒手頸椎限制、頸圈、脱安全帽、翻身
C: 按 AVPU(alert/verbal/painful/unresponsive) 清聲痛否來評估意識
A: 下顎推舉法(trauma jaw thrust) 、輔助呼吸道,包括口咽(oropharyngeal airway, OPA)和鼻咽(Nasopharyngeal airway, NPA)、抽吸
B: 給氧方式(鼻導管、一般型面罩、非再吸入型、甦醒球)
C: 評估循環 (看臉「膚色」、手「橈動脈、CRT、末梢濕冷」)
D: GCS 昏迷指數E: 頸靜脈怒張、氣管偏移、皮下氣腫車內脫困與傷患搬運:KED、上長背板、搬運椅、攙扶法(單人&雙人)、肢端搬運法

<<二度評估方面>>四肢創傷:抽氣式護木

第一反應以單項技巧為主,EMT-1 則還會有多名醫護技術員合作的技巧(主手/副手之間的分工合作流暢程度)。第一反應以壓額抬下巴方式打開呼吸道並以口吹方式給氣,EMT-1 則能操作輔助呼吸道和抽吸,但僅限於上呼吸道部分。潛水的第一反應課程常將孩童/新生兒以及氧氣治療的部分獨立出來成為單獨的課本/課程,因潛水較不易遇到孩童/新生兒,且處理難度對一般民眾來說較高。氧氣治療要學會操作三合一氧氣瓶(持續給氧、強迫給氧、抽吸)和根據呼吸評估來選擇給氧方式。去船宿潛水或在潛店常會看到氧氣治療用的氣瓶和調節器與面罩(可能非三合一型,只有調節恆定流量的功能)。剩下就是看上課的 EMT-P 教官的補充和實際救護經驗分享。EMT 的深度和廣度都比第一反應難,學科考試也需要融會貫通才考的過,也就是要有點生理學和解剖學底子才容易理解。術科考試也有時間限制,很考驗你的記憶力和臨場表現,例如你能否在很短的時間內算出 GCS 分數?能否根據評估意識後去決定後續的處置?

水下意外的救援三階段

水下意外的救援可以粗分成三階段:
1.水中救援
2.到院前(緊急醫療人員抵達前)陸上急救
3.專業醫療人員接手/到醫院後急救

第 1 階段,就是想辦法把人帶上岸,可以透過上救援潛水員課程來學習基本搜救拖帶技巧和 BLS 基本救命術,更困難的搜救任務就得交由公共安全潛水員來執行,例如低能見度環境。

第 2 階段,就是在缺乏專業醫療器材和人員的意外現場,延續患者的性命或減輕傷害,並收集相關資訊,幫助後續醫療人員判斷情勢。

第 3 階段,就得交由專業醫療人員去執行,例如心電圖判讀或是插管打針等具侵略性的治療,這種需要專業儀器和技術與知識和經驗的醫療行為。例如像血栓的診斷與治療(打溶血栓劑),就不是一般鄉民可以處置的。

第一反應/救援潛水員的自我修煉,除了複習已學過的急救技巧(CPR/AED/緊急供氧等等),有餘力也可持續充實急救的內外科知識。
有兩本專業的書籍:外科:PHTLS 到院前創傷救命術內科:AMLS 高級醫療生命支援術都是NAEMT美國急救醫療技術人員協會出版的,可以作為上完基本急救課後的進修延伸閱讀和補充教材。詳情可參閱皿克大大的YouTube 影片:變成更強的EMT,推薦書單大公開!

潛水賞鯊清單

魚名英文名總目地點
礁鯊Reef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Carcharhiniformes 真鯊目真鯊科印度太平洋
公牛鯊Bull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Carcharhiniformes 真鯊目真鯊科斐濟
虎鯊(鼬鯊)Tiger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Carcharhiniformes 真鯊目真鯊科Cocos大溪地斐濟馬爾地夫
遠洋白鰭鯊Oceanic white tip reef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Carcharhiniformes 真鯊目真鯊科埃及紅海
大青鯊Blue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Carcharhiniformes 真鯊目真鯊科AzoresCabo San Lucas羅德島開普敦
鎚頭鯊HammerheadGaleomorphi 星鯊總目Carcharhiniformes 真鯊目雙髻鯊科CocosLayang LayangSocorro伊豆加拉巴戈班達海與那國
皺唇鯊Banded hound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Carcharhiniformes 真鯊目皺唇鯊科日本千葉縣的伊戶
寬瓣鯊Cat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Carcharhiniformes 真鯊目貓鯊科南非
大白鯊Great White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Lamniformes 鼠鯊目鼠鯊科南澳南非墨西哥
馬加鯊Mako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Lamniformes 鼠鯊目鼠鯊科南非
太平洋鼠鯊(鮭鯊)Salmon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Lamniformes 鼠鯊目鼠鯊科阿拉斯加
長尾鯊Thresher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Lamniformes 鼠鯊目長尾鯊科Malapascua馬爾地夫
錐齒鯊Sand TigerGaleomorphi 星鯊總目Lamniformes 鼠鯊目錐齒鯊科北卡羅來納南非小笠原群島
姥鯊Basking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Lamniformes 鼠鯊目象鮫科英國
劍吻鯊Goblin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Lamniformes 鼠鯊目尖吻鮫科日本靜岡縣沼津
巨口鯊Megamouth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Lamniformes 鼠鯊目巨口鯊科日本科摩多
鯨鯊Whale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Orectolobiformes 鬚鯊目鯨鯊科加勒比海加拉巴戈菲律賓馬爾地夫
鬚鯊WobbegongGaleomorphi 星鯊總目Orectolobiformes 鬚鯊目鬚鯊科新幾內亞(印尼四王群島)
豹鯊Zebra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Orectolobiformes 鬚鯊目豹紋鯊科印度太平洋
肩章鯊(走路鯊)Epaulette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Orectolobiformes 鬚鯊目天竺鯊科新幾內亞(印尼四王群島)
傑克遜異齒鮫Port Jackson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Heterodontiformes 異齒鮫目虎鯊科澳洲
日本異齒鮫Japanese bullhead sharkGaleomorphi 星鯊總目Heterodontiformes 異齒鮫目虎鯊科日本靜岡縣
扁頭哈那鯊(七鰓鯊)Broadnose sevengill sharkSqualomorphi 角鯊總目Hexanchiformes 六鳃鯊目六鰓鯊科南非
皺鰓鯊Frilled sharkSqualomorphi 角鯊總目Hexanchiformes 六鳃鯊目皺鰓鯊科深海
格陵蘭鯊Greenland sharkSqualomorphi 角鯊總目Squaliformes 角鯊目夢棘鮫科阿拉斯加
扁鯊Angel SharkSqualomorphi 角鯊總目Squatiniformes 扁鯊目扁鯊科地中海

魚類辨識專家的資料庫整理技巧

要會認魚,除了買圖鑑和多潛水多問專家以外,還需要一套有系統的方法去幫助你釐清以下的問題:
某魚類家族龐大和複雜,如何釐清親緣關係(俗名甚至會誤導你)
名字很多,有些是潛水人才會叫的,有些是漁民或市場上的「經濟用語」,還有中英文之間的對照關係
如何找出快速分類的口訣?(非學術專業的檢索表)

我將分享我自己的方法論:

  • 利用魚類多樣性教科書的分類方式,建立出清單
  • 利用支援Markdown語法的編輯器整理清單資料結構
  • 利用notion建立起資料庫
  • 利用memoQ建立國教院魚類詞庫的字典檔輔助比對與整理魚名
  • 利用潛水人常用的魚類圖鑑(Reef Fish ID)找出英文俗名和潛水常見的魚種
  • 利用SQL或是notion內建的filters(WHERE)/property(SELECT)/sort(ORDER BY)建立出資料庫中不同的view,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同樣的資料庫內容,也方便以不同的情境去更改資料庫內的資料

我將以 Family SCOMBRIDAE 鯖科為範例解釋,我是如何透過以上的資料庫導向整理方法得到以下的結論:
鯖鰹鮪鰆 分辨訣竅:
鯖 => Mackerel 鯖族
鰆 => Spanish mackerels 鰆族 + Bonitos 齒鰆族
鰹 => 巴鰹+花鰹+正鰹 (Tunas 鮪族中扣除鮪屬)
鮪 => Tunas 鮪族中的鮪屬

  • 馬爾地夫潛水常見的裸鰆 Dogtooth tuna 名字有 Tuna,但其實不是鮪,而是齒鰆族!所以嚴格來說應該叫 Bonito,但因為外型長得像鮪魚……所以……
  • 「鰹」雖然包含在鮪族,但「鮪屬」相較之下是體型大且高速游動,因此巴鰹+花鰹+正鰹特別列在「鰹」類,但你要根據他們屬於鮪魚而說他們是 Tuna 也不能說錯
  • 鰆魚三兄弟:土魠、馬加、白腹仔,要注意英文俗名有 Spanish mackerel / King Mackerel / Seerfish。其實 Wahoo 雖然不是土魠,但跟土魠一樣都算是 Spanish mackerel

運用的工具:
Notion => Markdown 語法編輯器 + 關聯式資料庫
https://www.notion.so/

memoQ => 翻譯整合環境
https://www.memoq.com/

分享日期時間:
2021 年 8 月 3 日 (星期二)
21:00-22:00

分享連結:
https://meet.google.com/hxh-fmap-ggd
Google meet 會議代碼:hxh-fmap-ggd

Line ID: magicfx0413

珊瑚礁黃昏潛觀察到的四個階段

如果有人在日落之前不久進入珊瑚礁中的水,並跟隨接下來的半小時內發生的事件,則會在魚類的活動和組成方面發生驚人的變化。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一些地區已經觀察到此序列,並且可能會發生在大多數珊瑚礁組合中。儘管物種不同,但地點之間的相似性表明共同的選擇壓力正在起作用,從而導致魚類行為的趨同。 微光時刻的過渡期涉及大約四個不同的活動階段

日行性魚類的遷移
從日落前約一個小時開始,動浮食性魚類(例如,金花鱸、蝶魚、雀鯛)從水層中降落到礁石上,大型植食性動物(例如,鸚哥,刺尾鯛)從白天覓食的地方遷移到夜間休息的地方,並沿著可預測的路徑遷移。

日行性魚類尋找掩蔽
從日落前到日落後約20分鐘,日行性魚類會在礁石中尋找掩蔽。小型個體會進入珊瑚礁石中的孔洞和裂縫,而大型魚類則會在懸垂物下棲身。這些物種會按照特定的順序來行動;隆頭魚會最早尋找掩蔽,其次是動浮食性的雀鯛、蝶魚,大型雀鯛和鸚哥魚。某個特定物種尋求掩蔽的時間是固定的,從一個晚上到另一個晚上的差異僅有幾分鐘。也有許多日行性物種會在下一個階段尋求掩蔽。

安靜期
從水層中疏散。從日落之後約10–15分鐘開始,礁石上方的魚類活動和數量急劇下降。在接下來的15–20分鐘內,水柱中小魚的活動停止。幾分鐘前,整個珊瑚礁還充滿生機,充滿了遷徙和進食的魚類,然後這時水層中突然放空城,此時進行觀察會感到一種不安定的遺棄感。這一階段稱為安靜期,因為不管是日行性或夜行性魚類都不會在水層中移動。然而,並不表示所有活動都停止了。此時,諸如石斑魚、鰺魚、鯛魚之類的掠食性魚類會很活躍,通常會在靠近海底的位置游動並朝向留在水層中的獵物出擊。這種伏擊性戰術利用了獵物在漆黑的珊瑚礁背景下不容易看到深色掠食者的困難,而掠食者也利用獵物在較亮的傍晚夜空下的剪影來襲擊。

夜行性魚類的出現和遷移
安靜時期的結束象徵著夜行性魚類向水層中和沿礁石面的移動。日落後約半小時,金鱗魚、天竺鯛和石首魚會出現在礁石上,並開始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石鱸、鋸鱗魚和擬金眼鯛會沿著可預測的路徑從白天休息的地方遷移到夜間的覓食區。這時候,礁石上方和周圍的水層中就被活躍的魚類占據了。

到了日出前,傍晚發生的事情就會反過來又重複一次。夜行性魚類通常會遷移到前一天所住的同一地點尋找掩蔽。早上的安靜期發生在捕食者最活躍的時候,然後日行性魚類會重新佔據水層中央,並遷移到白天的攝食場所。這種主要由特定的光照量決定的時空分布的可預測性實在令人感到震驚。

晨昏性掠食者是理解在微光時刻珊瑚礁上發生事件的可預測、趨同性的關鍵。掠食的威脅是由晨昏時期獨有的環境、生理和行為因素共同導致的。在微光時刻,光照度從白天的約10,000 lux下降到夜間的約0.0001 lux。許多適應光照的日行性物種,以錐狀細胞為主的眼睛無法足夠快地適應黑暗,因此在變化快速的微光條件下無法捕捉光線。同時,對於能有效捕捉光線的夜行性魚類,主要由桿狀細胞組成的靈敏眼睛仍然無法適應明亮的環境。

因此,微光時刻是處於過度狀態的時間段,此時錐狀細胞仍有起作用,但效率不高。 許多珊瑚礁掠食者,和日行性魚類比起來,有比較少但比較大的錐狀細胞,而與夜行性的眼睛相比,錐狀細胞較多但較小。與日行性魚類在白天的視力相比,這種中間型的眼睛的視力較弱,與夜行性魚類在夜晚的視力相比,在捕捉光線的能力較差。但是,在日夜交替的情況下,當日行性和夜行性眼睛都不能很好地運作時,中間型眼睛在微光條件下會佔有優勢。珊瑚礁魚類視網膜上的光色素也表明了微光條件的影響。日行性、夜行性和晨昏型魚類桿狀色素對光譜中藍綠色部分(約490 nm)的光最敏感,與黃昏時主要的波長相吻合,會比與夜間主要的波長段 580 nm相符要來的更好。日行性和夜行性魚類似乎都犧牲了夜間視力,而傾向於在危險的微光時刻捕獲光線。這些解剖和生理上的差異,再加上掠食者在水層中往背光獵物猛擊的掠食策略,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日落後的幾分鐘對於潛在的獵物來說如此危險。日行性和夜行性小魚不活躍的安靜期似乎是在當時會有被掠食者捕食的威脅的直接結果,而不是涉及其獵物能見度的物理限制。傍晚和早晨的微光時刻可能僅佔24小時的5%,但微光條件對所帶來的影響顯然遠大於其時間長度。

魚類的桿狀和錐狀細胞

魚類的視網膜可能有兩種類型的感覺細胞,即杆狀和錐狀。杆狀細胞對低光照度相當敏感,但解析度低。晨昏性物種(在黎明和黃昏時活動)有較高的杆狀:錐狀細胞比例,許多夜行性和深海魚只有杆狀細胞。在其他魚類中,視網膜中的黑色素的光機械運動在昏暗的光線下使杆狀體暴露,而在明亮的光線下則使杆狀體受到保護。

很多魚也有錐狀細胞,錐狀的敏感度比桿狀低,因此需要更明亮的光線。錐狀細胞提供更高的解析度,而且錐狀:杆狀的比例在日行性魚類中是最高的,它們更依賴視覺。有幾種類型的錐狀細胞,每種都有不同的感光糖蛋白(視蛋白 opsin),對不同波長的光作出反應。魚類可能只有兩種或三種類型的錐狀細胞,這取決於該魚類棲息地的光照品質。

魚視紫質(Porphyropsins)對黃-紅光敏感。黃-紅光的波長較長,在水中衰減相對較快。因此,魚視紫質往往更常見於生活在淺水區或靠近水面的魚類。

視紫質(Rhodopsins) 對波長較短的藍綠色光更敏感,而藍綠光能穿透更多的水,因此視紫質常見於棲息在較深區域的魚類。例如,大多數板鰓類擁有Rhodopsins,但Porphyropsins在這一類魚中較罕見。

Chrysopsins 對深藍光最敏感,由於波長短,藍光能穿透水層最深,在深海魚類中能發現Chrysopsins。

10 Cool Facts – 海鞘

  1. 名稱由來 海鞘會分泌鞘來包覆住自己。因為脊索和神經索只有幼生階段有,變態後就會消失,相對於 「頭索動物」的脊索有延伸到前端超過神經索,所以也被稱為尾索動物。
  2. 親緣關係 親緣關係最接近脊椎動物的無脊椎動物。在生活史中會有脊索、背神經索、鰓裂、內柱(endostyle)和尾巴。 脊索動物的五個特徵
  3. 分類 成體是固定在基質上=>海鞘綱 成體是浮游在海中=>尾海鞘或是樽海鞘 獨立個體像蝌蚪=>尾海鞘 化簡馭繁:帶你潛水認海鞘
  4. 生活方式/攝食 海鞘都不是寄生蟲,大部分吃浮游生物,除了深海的種類是像捕蠅草般直接吞食獵物以外。 尾海鞘利用自己分泌的濾食器過濾並集中微小的有機物來提高進食效率。 海鞘綱和火體蟲的咽籃一樣很發達,Doliolid 靠纖毛和咽鰓裂來濾食,Salp 則主要靠肌肉收縮。
  5. 行光合作用 柔軟壺海鞘形成群體並且顏色鮮綠,和體內藻類共存,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分布的深度淺,也因此是水肺潛水很容易觀察到的海鞘。
  6. 尾海鞘的濾食器 尾海鞘分泌的濾食器有分成較粗和較細的過濾裝置,可以引導水流並且集中微粒,但因為會有阻塞的問題,尾海鞘必須重新分泌新的濾食器並拋棄掉失去功能的,一天可以拋棄掉多達15個濾食器!
  7. 自我防衛機制 海鞘綱的鞘成分為蛋白質和多醣(類似纖維素),同時有些海鞘會有累積毒素來保護自己。 尾海鞘分泌的濾食器也等於是個鞘,可以讓身體包在裡面。 樽海鞘身體透明,可以隱藏自己,吃掉獵物也同時避免被吃掉。同時快速移動 並且聚集成群體。有時候潛黑水會看到樽海鞘的外殼裡躲著產下卵的端足蟲。
  8. 移動速度 海鞘綱不動⇒成體固著 尾海鞘移動慢⇒成體保有「蝌蚪」狀,利用「蝌蚪」尾巴擺動來移動。 樽海鞘移動快⇒樽海鞘則是改變成體的體制。進水口和出水口在一直線上,並且有發達的環狀肌肉(靠壓縮鞘而非與縱狀肌拮抗!),讓他們可以靠噴射水流在海裡快速移動。Doliolid 的體長只有 5mm 卻可以達到每秒 25cm 的速度! (P.S. 火體蟲比較接近群體海鞘,一樣還是靠纖毛的擺動來移動)
  9. 生殖 非群體海鞘和尾海鞘體外受精 群體海鞘和樽海鞘則為體內受精 海鞘綱經常會行無性生殖,且多數為雌雄同體 尾海鞘是雌雄同體但行有性生殖(沒有群體尾海鞘)。 樽海鞘的精卵結合後形成 oozooid,並出芽生殖出 blastozooids。blastozooids有性腺,產生配子後再形成 oozooid。
  10. 海洋雪 尾海鞘拋棄的濾食器會沉降到深海。樽海鞘能快速移除海水表面的碳,並用糞便的方式將碳元素轉移到深海。

尾海鞘的濾食器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9193e7de-b4cd-4974-ad2d-82b4c4a7d5a5/Untitled.png

尾海鞘的濾食器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441fcc0d-0d31-409d-9bd8-9824403d5418/Untitled.png

Doliolum nationalis 的濾食構造


光合作用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3/Sea_Squirt_(Didemnum_molle)_(8482750832).jpg

Didemnum molle 柔軟壺海鞘


端足蟲的產房

https://ocean.si.edu/sites/default/files/styles/photo_full/public/Phronima_atlantica_1.jpeg?itok=kC7r5PSc

Phronima atlantica 當成產房的樽海鞘


Oozooids

https://i0.wp.com/mexican-fish.com/wp-content/uploads/M119-Twin-sailed-Salp-3.jpg?resize=570%2C245&ssl=1

Twin-sailed Salp, Thetys vagina, Oozooi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