容忍 -> 了解 -> 欣賞:探索大洋洲帶給我的啟示

潛水這麼多年,去過密克羅尼西亞的帛琉(我在帛琉上 PADI IDC,待了一個月)、美拉尼西亞的新幾內亞(我在巴布亞紐幾內亞住了半年),也即將前往波里尼西亞的斐濟&大溪地。為什麼我會這麼熱衷探索大洋洲?因為大洋洲的島民有很多文化是和我們的差很多的,所以探索大洋洲能帶給我很重要的價值觀,就是容忍 -> 了解 -> 欣賞。

有個綜藝節目叫「日本太太好吃驚」,主持人會到世界各地採訪嫁過去的日本太太,以了解從日本人的文化觀點去看當地有什麼事情是不可思議的。例如帛琉那一集,日本太太就非常不能接受帛琉老公沒有儲蓄的觀念,一領到錢就是花掉,甚至帶鄰居朋友的小孩去市場買零食吃掉,而鄰居的小孩也會因為半夜肚子餓,大剌剌跑到家裡來吃東西。這在工業化的現代日本城市是無法容忍的,不過,我們是否該想想看,為什麼帛琉人會有這樣的觀念?如果你從小在帛琉長大,是否也會有一樣的觀念?為什麼?你是日本太太的話,能容忍嘛?

其實從地理的角度來看,密克羅尼西亞就是很多小島組成,而且多半是珊瑚礁島,沒有高山,頂多就像洛克群島那樣的小山丘,所以特別容易受颱風侵害(台灣的中央山脈真的是護國神山阿)。乾季如果太長就很難蓄水(我上次去帛琉就遇到斷水),可能有風災、水災、旱災,這是我們從陸地的觀點來看的。如果看看密克羅尼西亞的海洋環境,就會發現這裡有很多潟湖地形,潟湖裡有很多水產資源。所以這樣的天然條件,自然就反應在他們的社會組織上了,也就是強調分配和交換。像帛琉旁邊的雅浦,可以視為是一個海洋帝國,因為雅浦東邊的 14 座小島得向雅浦進貢,而當天然災害來臨時,雅浦就有義務去援助小島,這就是一種互惠的機制。
密克羅尼西亞的珊瑚礁小島不適合發展大規模的農業,又有豐富的水產資源,再加上頻繁的天災造成的臨時資源分配不均,塑造出他們比較悠閒、及時行樂的個性,以及透過分享交換的方式互相幫助的社會機制。記住,容忍->了解->欣賞,容忍他們你覺得可能不會發生在台灣的行為,到處探索了解島嶼的自然人文,從而欣賞太平洋島嶼的風情,你到太平洋島嶼度假會更快樂!

探索熱帶印度-太平洋海域指南

文:豐英 丁教練
為了預測潛水能看到的生物相,必須從生物地理學的角度來定義我們最熟悉的「熱帶印度太平洋海域」(Indo-Pacific tropics)。不必說你也一定知道在熱帶、溫帶跟寒帶潛水能看到的物種會不一樣,在印度太平洋和在大西洋看到的物種也很多都不一樣,但是因為有海流的影響,熱帶印度太平洋的邊界並不剛好跟人類畫好的緯度吻合,舉個最簡單的例子就是沖繩,沖繩的緯度已經跟重慶差不多,但是海水在夏天的時候卻很溫暖,也有很多熱帶能見到的物種,這是因為有黑潮的關係,所以熱帶印度太平洋的北界竟然是在日本鹿兒島的佐多岬(Sata-Misaki),其緯度跟上海差不多耶!而且在熱帶印度太平洋海域的邊界,往往會有過度帶,也就是同時能看到一部分熱帶物種和一部分溫帶物種,例如日本本州東南沿海(在東京南部海域的八丈島竟然也有熱帶海洋生物),澳洲黃金海岸以南的新南威爾斯省沿海,西澳Shark Bay以南的沿海,南非Algoa Bay(靠近伊莉莎白港)以西的沿海,這些過渡帶也是很不錯的潛點。當然,這條邊界不是那麼直,像紐西蘭北島就有比較多印度太平洋分布的物種,而比較不接近南極的生物相。

在熱帶印度太平洋海域的中心,也就是生物多樣性最高的區域是所謂的珊瑚大三角,我想這已經有很多人知道,也就是菲律賓、馬來西亞、印尼、東帝汶、巴布亞紐幾內亞、索羅門群島。在這海域內可以看到最多樣的物種,所以是很值得潛水的海域。另外,有一條無形的邊界叫 East Pacific Barrier,大致以復活節島為南界,以夏威夷和中途島為北界,這邊界也大致跟南島語族播遷的東界一樣,超過East Pacific Barrier,你潛水會看到的物種,會比較像北美溫帶或是加勒比海的物種,像著名看大白鯊的墨西哥 Guadalupe 島就是在 East Pacific Barrier以東,其他像 Revillagigedo 島和 Clipperton 島也都是在 East Pacific Barrier以東。

根據以上的知識,我建議如果單純考量能看到的物種的多樣和新奇程度,可以優先探索珊瑚大三角,想看多一點溫帶的物種,可以考慮到過渡帶去(沒那麼冷)或是到East Pacific Barrier以東的加州、墨西哥海域。想看不同於熱帶印度太平洋的熱帶物種,則可以考慮到加勒比海。

如何拍攝 Pipefish 楊枝魚抱卵?

楊枝魚是由公魚負責抱卵,卵會黏在下腹部,並不會被遮住,所以相對於十字鬼龍來說,又更好拍。

時機:
上弦月的時候抱卵
滿月的時候孵化,孵化的小魚會進入浮游期

地點:
馬爾地夫
東南亞

裝備:
60微 & 百微

訣竅:
楊枝魚是底棲的,但是會在小範圍內持續游動,必須耐心構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