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談鰭腳類的分類:海獅、海狗、海豹、僧海豹、海象

海獅、海狗、海豹、僧海豹、海象你會分嘛?

鰭腳類可以粗分成海獅、海豹和海象,海象(warlus)有巨大獠牙,海獅有明顯外耳殼、海豹則沒有。

海獅可以再細分成海獅 (sea lion) 跟海狗 (fur seal),以加拉巴戈群島為例,島上就有 祖先來自北美西岸的加拉巴戈海獅以及祖先來自南美大陸的加拉巴戈海狗,從英文的字面上來看,fur seal 代表有毛皮,所以可見海狗的毛會比海獅明顯,但 fur seal 的 seal 其實會誤導你,更正確的名字應該是 fur sea lion,但因為已經很習慣講 fur seal,所以還是這樣子用下去,但你心裡必須知道 fur seal 其實不是海豹而算是海獅。

加拉巴戈海獅跟海狗棲息環境的最大區別,就是海獅需要比較大面積的沙灘,所以會在比較老的島上例如 Espanola,因為加拉帕戈斯比較老的島風化嚴重,已經有很多沙灘,相對來說,海狗因為要吃頭足類,需要有比較深的海,就傾向分布在加拉帕戈斯有峭壁的海岸。

海豹(seal)和僧海豹(monk seal)就可以簡單用居住的環境來分,你可以在熱帶看到的海豹是僧海豹,例如夏威夷和加勒比海。

關於鯨鯊的幾點疑問,你能回答嘛?

關於鯨鯊的幾點疑問,你能回答嘛?
Q:鯨鯊寶寶剛出生的時候體長有多長?鯨鯊的體長一年後能增長多少?全世界有哪些鯊魚體長能超過4公尺?
Q:鯨鯊要到幾歲才能性成熟?
Q:鯨鯊一天內可以游相當於廣州市中心到白雲機場的距離,那麼,游相當於廣州到北京的距離鯨鯊要花多久?
Q:為什麼馬爾地夫南阿里環礁最南端的海域能常規地看到鯨鯊?鯨鯊在那邊做啥?
Q:鯨鯊跟鯨魚有什麼區別?鯨鯊和鬚鯨吃的食物一樣嘛?
Q:鯨鯊會下潛到340米深,也就是深海中層(Mesopelagic),那邊只有微光但支持不了光合作用,請問鯨鯊下到340米要做啥?
Q:鯨鯊和印尼四王群島常見的須鯊和泰國安達曼海(普吉&斯米蘭)一帶常見的豹鯊的親緣關係?
Q:鯨鯊怎麼交配?怎麼生小孩?如果是直接生出魚寶寶,那麼鯨鯊該算是胎生嘛?那跟胎盤哺乳動物有和區別?

躄魚的把戲

作者:豐英 丁楓峻教練

躄(音「必」)魚(angler fish)常棲息在海灣的泥灘地、淺海岩礁或海藻、珊瑚叢中,以誘釣捕食小魚維生,常被稱作「海底漁夫」,或「海鬼」。

渾身長滿了各種顏色的斑點、疙瘩、結節的躄魚,看起來既像珊瑚,又像附著在海底的海綿。然而,牠身懷「誘釣」絕技,釣竿甚至就長在身上。這是因為牠的第一根背鰭棘已特化成細細長長的「吻觸手」,頂端上的假餌像是海藻或蠕蟲,抖動時更像蠕動的多毛類或游動的小魚。

渾身長滿了各種顏色的斑點、疙瘩、結節的躄魚,看起來既像珊瑚,又像附著在海底的海綿。

休息的時候,釣竿是平放的,一旦有獵物游過來,躄魚會不動聲色地只移動它的雙眼盯著獵物,慢慢豎起釣竿,並開始朝著小魚搖晃,以引起小魚的注意和食欲,然後將釣竿慢慢地往後收縮,誘使駐足的小魚慢慢地近身,直到魚兒游進攻擊範圍時,便閃電似地將美食吞下肚。而由於躄魚的腹部擁有極佳的伸縮性,所以甚至可以吞下比自己還長的食物!

騙術大公開
那為什麼被躄魚捕食的小魚甘願上鉤呢?

自然界欺騙行為之所以能夠成立,或可用下面兩種理論來解釋:

1. 新環境理論(Novel environment theory):

當生物面臨新環境時,需要足夠的時間適應,若是還沒辦法適應,就可能面臨未知的危險。就像身處異鄉,在人生地不熟的狀態,無法全然依靠過往經驗來幫助我們判斷何者可信或不可信,這種時候,欺騙行為就特別容易成立。

2. 鑽漏洞理論(Exploitation theory):
以電腦的系統來比喻,架構再怎麼縝密的系統都可能有漏洞,因此工程師僅能在幾個候選架構中,挑選一個漏洞最少的架構,若有駭客想攻陷此系統,即可針對這些漏洞下手。

而以漏洞理論來檢視躄魚和其獵物的行為,因小魚的「獵食系統架構」是靠視覺來鎖定目標,即看到白白、會擺動的東西就會認為是食物,因而靠近看看。在大部分情況下,這樣的判斷都能幫助牠吃到獵物、繼續生存下去。但是躄魚破解了這個機制,反讓小魚成了佳餚。

獵食的技巧
除了利用欺騙手段,躄魚也善用快速張開「血盆大口」的優勢來幫助獵食。海洋裡的極速殺手主要有三大攝食方式:

吞入:躄魚、石斑魚。這類型的魚下顎可以張的很開,攝影師很喜歡拍攝躄魚張開嘴巴的瞬間,因為看似躄魚在打哈欠!
衝撞:鮪魚。鮪魚上下顎能開的幅度很小,牙齒也不利,很像鳥喙,所以鮪魚唯一的武器是速度,靠速度去吞下獵物。鮪魚可靠側線來偵測海中壓力變化,可以偵測100公尺外的魚群,了解獵物和同伴的位置。鮪魚在快吃到獵物前,會張開胸鰭以穩定身體的方向,精準地將獵物衝入口中。
撕咬:鯊魚。鯊魚游速不像鮪魚那麼快,但能伸出上顎咬住獵物再縮回上顎,把獵物鋸斷。
梭魚則兼用速度和撕咬來獵食。

綜觀來看,躄魚高明的偽裝術及釣魚技,說牠是海中的「神奇小釣手」並不為過。在台灣,躄魚又常常被稱為娃娃魚,可別和中國的娃娃魚搞混了,中國的娃娃魚是「中國大鯢」,是兩生類不是魚類。躄魚分佈於泛太平洋印度洋,也可以在台灣東北角、澎湖、墾丁、綠島和蘭嶼等潛水點的珊瑚礁附近找到,但是躄魚長得太像海綿或是海草了,所以潛水的時候需要很用力地搜索,才有可能一睹「芳蹤」喔!

【延伸閱讀】

Reference:
1.Christy, J. H. 1995. Mimicry, mate choice, and the sensory trap hypothesis.American Naturalist 146: 171-181
2.Crespi, B. J. 2000. The evolution of maladaptation. Heredity 84:623-629.
3.Pietsch, T. W., and D.B. Grobecker. 1978. The compleat angler: Aggressive mimicry in the antennariid anglerfish. Science 201:369-370

[10 Cool Facts]海參

1.跟海星是近親:信不信由你!海參解剖開和海星一樣是五輻對稱。

2.構造簡單:可以簡單想成一條長管,一端開口是嘴巴,另一端開口是肛門。

3.攝食:有些種類是大口吞下砂粒並消化掉其中的有機質,有些種類則是利用特化的攝食構造,就像抹布一樣,來收集食物。

4.清道夫:可以移除藻類,避免藻類過度生長而殺死珊瑚。

5.鰓:就像其他多數海洋動物,海參也是透過鰓(呼吸樹)來呼吸,為了避免砂粒堵塞,鰓位在尾端,所以可以觀察到海參會縮放肛門來呼吸。

6.大量排精卵:會像眼鏡蛇一樣抬起前端來回擺動,以便從身體前端上方的小洞排出一連串的精子和卵子。

7.防禦:移動速度慢,海參靠毒素和皮膚裡的小刺來抵禦天敵。

8.最後的防衛手段:如果所有的自我保衛手段都失效,海參會吐出白色黏黏有毒的腸子,可能會讓人類瞎掉。海參的內臟大概需要兩週的時間再生。

9.房客:許多品種的海參的腸道,是小魚(隱魚)的家。

10.過漁:海參主要被捕撈並販售到亞洲市場,太平洋的海參普遍被捕撈過度。

[10 Cool Facts]陽隧足

1.海星的親戚:這種長滿棘刺的生物是海星的近親,但移動能力更強。

2.特殊的外型:有個鈕扣狀的中央盤,輻射出5條長形可彎曲的蛇狀腕,腕的長度大約是中央盤直徑的15-20倍。

3.命名由來:又叫蜈蚣櫛蛇尾,因為腕很長像蜈蚣,脆弱容易斷。

4.片狀盾甲:腕上覆蓋堅硬的棘狀凸起交錯的片狀盾甲,有點像是腳踏車的鏈條。腕可以卷曲,危急的時候也可以親易切斷。

5.欺敵:陽隧足可以刻意切斷腕以免被天敵吃掉。為了欺騙天敵,斷掉的腕還可以持續扭動和爬行,吸引天敵的注意,陽隧足趁機找掩蔽。

6.再生:斷腕可在短時間再生-只需僅僅幾個月。

7.隱藏:陽隧足會將中央盤藏在珊瑚礁的縫隙,只伸出長腕在水中攝食。

8.晝伏夜出: 日間大多匿居於岩縫中,待晚間才出來活動。

9.濾食:陽隧足的腕會產生黏液,腕在水下揮舞的時候可以黏住浮游生物,被黏住的浮游生物會沿著沾滿黏液的溝槽被輸送到嘴巴,就像一條黏液輸送帶一樣。

10.原始:陽隧足非常原始,他們沒頭沒腦!神經系統非常簡單,用以偵測哪一邊是上面,以及嗅出食物的來源。

 

[10 Cool Facts]海星

1.棘皮:海星屬於棘皮動物,其他的棘皮動物包括海膽、海參、陽隧足和海百合。

2.沒頭沒腦:海星沒頭也沒腦,所有的功能由神經系統控制。

3.嘴巴:嘴巴在底部,攝食的時候會把胃部翻出,把食物包覆並消化。

4.水力:海星體內有巧妙的水力工程系統,水會從頂端的小孔吸入,並被打入內部的水管系統。

5.水壓:水被打入和打出管足的時候,管足會隨之延伸或收縮。

6.管足:每個個體有幾千個管足(末端有吸盤的薄壁管子),位在每個腕底部的溝槽,可用來走路和吸住獵物。

7.協調性:海星雖然沒頭也沒腦,卻可以協調幾千個管足,讓身體往某個方向移動!

8.強大的吸力:管足產生的吸力非常強大,可以吸起將近5公斤的重物。養在水族箱的海星可以沿著玻璃往上爬。

9.”眼睛”:每個腕末端有特化的管足,上面有感光細胞,可以偵測明暗,因此海星可以搜尋出珊瑚礁的縫隙而躲藏在裡面。

10.再生:海星的腕如被切斷,可以再生 – 但更驚人的是,被切斷的腕還可以再長成另一隻海星!

[海洋生物觀察筆記] 海膽

海膽綱的特徵:
1.骨片癒合形成殼體(test)
2.管足孔分布在步帶板
3.成體通常有Aristotle’s lantern,可部分伸出嘴巴用以咀嚼和刮食

海膽可以粗分成三大類:
1.sea urchin 海膽
2.heart urchin 心形海膽
3.sand dollars 沙錢

一般我們喜歡吃的海膽sea urchin是我們最熟悉的。沙錢我則是先看過化石(台灣北海岸有),才看過活體。而在我還沒去菲律賓 Anilao 潛水以前,並沒注意還有心形海膽這一大類,記得當初看到沙子裡有一坨心形像刺蝟的東西,完全無法聯想到那是海膽。沙錢的步帶區會限制分布在口面和非口面,而不會連起來,所以從非口面來觀察,管足分布的區域像是花瓣。

海膽的刺可以動,怎麼動?其實運作的機制跟防水殼的燈臂圓球+箝制夾是很類似的,也就是所謂的球-凹槽 ball-and-socket 機制。不過仔細觀察海膽,特別像是在 Anilao 很容易看到的火海膽和喇叭海膽,身上除了刺 spine,還有棘 pedicellaria,形式很多樣,刺還分成primary和secondary,棘則分成 normal 和 globiferous,也就是正常的和帶有毒腺的毒棘,而海膽的棘往往是三叉棘。同時還會觀察到管足夾雜在刺和棘之間,primary的刺比較長,Coleman蝦會趴在火海膽沒有primary刺的空隙。

回顧一下棘皮動物的特徵:
1.水管系統
2.成體五輻對稱
3.中胚層鈣化骨板形成內骨骼
4.結締組織可以藉由神經控制硬度和彈性

海膽的水管系統、五輻對稱、內骨骼特徵明顯,但結締組織呢?海膽有刺、棘和殼體保護,遇到危險的時候往往不是透過自割或是吐內臟來自保,而且把刺挺起來。其實海膽是透過讓結締組織變硬變鬆來控制殼體上刺是否挺直的。

奇妙的棘皮動物 – 海參

文:豐英丁教練

每次潛水如果有海參可以看,我都會思考到底為什麼海參是棘皮動物,卻又沒有明顯的棘皮動物特徵!

讓我們來看看棘皮動物的特徵:
1.水管系統
2.成體五幅對稱
3.中胚層鈣化骨板形成內骨骼
4.結締組織可以藉由神經控制硬度和彈性

其實海參的水管系統的透水口 madreporite,並不是連到體外的,而是懸浮在體腔。仔細觀察,海參還是有管足的,只是沒有海星和海膽的那麼明顯,有些埋在沙子裡的物種,體側是沒有管足的。長在嘴巴周圍的攝食觸手 feedind tentacle,其實是特化的管足。

海參可以看成是去掉刺、棘和亞里斯多德燈籠並且被拉長的海膽。也還是有步帶區和間步帶區,所以還是五幅對稱,海膽是2×5+2×5=20(2排間步帶板x5 + 2排步帶板x5),而海參的ossicle骨片則是嵌在體壁內且比較細小,所以從外觀看不到。

其他棘皮動物可以自割,例如斷腕求生,而海參在海裡有沒有自割的行為可以觀察到呢?海參最快的自割行為吐內臟(evisceration),也其實不太像自割,但本質上就是自割。

所以說,海參還是有棘皮動物的特徵,只是相對其他棘皮動物來說,這些特徵在海參身上比較難直接觀察。

最後整理一下海參綱的特徵:
1.身體長條狀像蟲一樣
2.鈣質骨片微小並且一片片嵌入體壁
3.通常具有一對高度分叉的肌肉狀呼吸樹,從cloaca延伸到體腔

PS: 別搞混攝食觸手、呼吸樹和居維氏管。攝食觸手是管足,呼吸樹是用來呼吸的肌肉,自割的時候可能會隨著內臟一起吐出來,但正常的時候,呼吸樹是不會露出來的,可別把攝食觸手誤認為呼吸樹,而且攝食觸手在口部,呼吸樹則是連在尾端的Cloaca。居維氏管則是連在左邊的呼吸樹,海參遇到危險的時候才會吐出來,能在濕濕的情況下變黏。

[海洋生物觀察筆記] 棘皮動物的特徵

棘皮動物的特徵:
1.水管系統
2.成體五幅對稱
3.中胚層鈣化骨板形成內骨骼
4.結締組織可以藉由神經控制硬度和彈性

海百合綱的特徵:
身體由長柄或是卷支(cirri)撐起

星型綱的特徵:
腕由身體中心盤狀延伸出去,數量為5或5的倍數

蛇尾亞綱的特徵:
1.腕的骨片形成線狀排列的錐骨(vertebrae),由肌肉和結締組織連接
2.嘴巴那一面有5對凹槽 (bursal slits)

海星亞綱的特徵:
生殖腺和消化管延伸到每一個腕足

海膽綱的特徵:
1.骨片癒合形成殼體(test)
2.管足孔分布在步帶板
3.成體通常有Aristotle’s lantern,可部分伸出嘴巴用以咀嚼和刮食

海參綱的特徵:
1.身體長條狀像蟲一樣
2.鈣質骨片微小並且一片片嵌入體壁
3.通常具有一對高度分叉的肌肉狀呼吸樹,從cloaca延伸到體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