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名 | 英文名 | 總目 | 目 | 科 | 地點 |
---|---|---|---|---|---|
礁鯊 | Reef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Carcharhiniformes 真鯊目 | 真鯊科 | 印度太平洋 |
公牛鯊 | Bull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Carcharhiniformes 真鯊目 | 真鯊科 | 斐濟 |
虎鯊(鼬鯊) | Tiger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Carcharhiniformes 真鯊目 | 真鯊科 | Cocos大溪地斐濟馬爾地夫 |
遠洋白鰭鯊 | Oceanic white tip reef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Carcharhiniformes 真鯊目 | 真鯊科 | 埃及紅海 |
大青鯊 | Blue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Carcharhiniformes 真鯊目 | 真鯊科 | AzoresCabo San Lucas羅德島開普敦 |
鎚頭鯊 | Hammerhead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Carcharhiniformes 真鯊目 | 雙髻鯊科 | CocosLayang LayangSocorro伊豆加拉巴戈班達海與那國 |
皺唇鯊 | Banded hound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Carcharhiniformes 真鯊目 | 皺唇鯊科 | 日本千葉縣的伊戶 |
寬瓣鯊 | Cat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Carcharhiniformes 真鯊目 | 貓鯊科 | 南非 |
大白鯊 | Great White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Lamniformes 鼠鯊目 | 鼠鯊科 | 南澳南非墨西哥 |
馬加鯊 | Mako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Lamniformes 鼠鯊目 | 鼠鯊科 | 南非 |
太平洋鼠鯊(鮭鯊) | Salmon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Lamniformes 鼠鯊目 | 鼠鯊科 | 阿拉斯加 |
長尾鯊 | Thresher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Lamniformes 鼠鯊目 | 長尾鯊科 | Malapascua馬爾地夫 |
錐齒鯊 | Sand Tiger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Lamniformes 鼠鯊目 | 錐齒鯊科 | 北卡羅來納南非小笠原群島 |
姥鯊 | Basking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Lamniformes 鼠鯊目 | 象鮫科 | 英國 |
劍吻鯊 | Goblin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Lamniformes 鼠鯊目 | 尖吻鮫科 | 日本靜岡縣沼津 |
巨口鯊 | Megamouth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Lamniformes 鼠鯊目 | 巨口鯊科 | 日本科摩多 |
鯨鯊 | Whale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Orectolobiformes 鬚鯊目 | 鯨鯊科 | 加勒比海加拉巴戈菲律賓馬爾地夫 |
鬚鯊 | Wobbegong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Orectolobiformes 鬚鯊目 | 鬚鯊科 | 新幾內亞(印尼四王群島) |
豹鯊 | Zebra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Orectolobiformes 鬚鯊目 | 豹紋鯊科 | 印度太平洋 |
肩章鯊(走路鯊) | Epaulette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Orectolobiformes 鬚鯊目 | 天竺鯊科 | 新幾內亞(印尼四王群島) |
傑克遜異齒鮫 | Port Jackson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Heterodontiformes 異齒鮫目 | 虎鯊科 | 澳洲 |
日本異齒鮫 | Japanese bullhead shark | Galeomorphi 星鯊總目 | Heterodontiformes 異齒鮫目 | 虎鯊科 | 日本靜岡縣 |
扁頭哈那鯊(七鰓鯊) | Broadnose sevengill shark | Squalomorphi 角鯊總目 | Hexanchiformes 六鳃鯊目 | 六鰓鯊科 | 南非 |
皺鰓鯊 | Frilled shark | Squalomorphi 角鯊總目 | Hexanchiformes 六鳃鯊目 | 皺鰓鯊科 | 深海 |
格陵蘭鯊 | Greenland shark | Squalomorphi 角鯊總目 | Squaliformes 角鯊目 | 夢棘鮫科 | 阿拉斯加 |
扁鯊 | Angel Shark | Squalomorphi 角鯊總目 | Squatiniformes 扁鯊目 | 扁鯊科 | 地中海 |
分類彙整: 海洋生物學
扁仙壺海膽風暴 @ 墾丁後壁湖左側
魚類辨識專家的資料庫整理技巧
要會認魚,除了買圖鑑和多潛水多問專家以外,還需要一套有系統的方法去幫助你釐清以下的問題:
某魚類家族龐大和複雜,如何釐清親緣關係(俗名甚至會誤導你)
名字很多,有些是潛水人才會叫的,有些是漁民或市場上的「經濟用語」,還有中英文之間的對照關係
如何找出快速分類的口訣?(非學術專業的檢索表)
我將分享我自己的方法論:
- 利用魚類多樣性教科書的分類方式,建立出清單
- 利用支援Markdown語法的編輯器整理清單資料結構
- 利用notion建立起資料庫
- 利用memoQ建立國教院魚類詞庫的字典檔輔助比對與整理魚名
- 利用潛水人常用的魚類圖鑑(Reef Fish ID)找出英文俗名和潛水常見的魚種
- 利用SQL或是notion內建的filters(WHERE)/property(SELECT)/sort(ORDER BY)建立出資料庫中不同的view,用不同的視角去看同樣的資料庫內容,也方便以不同的情境去更改資料庫內的資料
我將以 Family SCOMBRIDAE 鯖科為範例解釋,我是如何透過以上的資料庫導向整理方法得到以下的結論:
鯖鰹鮪鰆 分辨訣竅:
鯖 => Mackerel 鯖族
鰆 => Spanish mackerels 鰆族 + Bonitos 齒鰆族
鰹 => 巴鰹+花鰹+正鰹 (Tunas 鮪族中扣除鮪屬)
鮪 => Tunas 鮪族中的鮪屬
- 馬爾地夫潛水常見的裸鰆 Dogtooth tuna 名字有 Tuna,但其實不是鮪,而是齒鰆族!所以嚴格來說應該叫 Bonito,但因為外型長得像鮪魚……所以……
- 「鰹」雖然包含在鮪族,但「鮪屬」相較之下是體型大且高速游動,因此巴鰹+花鰹+正鰹特別列在「鰹」類,但你要根據他們屬於鮪魚而說他們是 Tuna 也不能說錯
- 鰆魚三兄弟:土魠、馬加、白腹仔,要注意英文俗名有 Spanish mackerel / King Mackerel / Seerfish。其實 Wahoo 雖然不是土魠,但跟土魠一樣都算是 Spanish mackerel
運用的工具:
Notion => Markdown 語法編輯器 + 關聯式資料庫
https://www.notion.so/
memoQ => 翻譯整合環境
https://www.memoq.com/
分享日期時間:
2021 年 8 月 3 日 (星期二)
21:00-22:00
分享連結:
https://meet.google.com/hxh-fmap-ggd
Google meet 會議代碼:hxh-fmap-ggd
Line ID: magicfx0413
珊瑚礁黃昏潛觀察到的四個階段
如果有人在日落之前不久進入珊瑚礁中的水,並跟隨接下來的半小時內發生的事件,則會在魚類的活動和組成方面發生驚人的變化。在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一些地區已經觀察到此序列,並且可能會發生在大多數珊瑚礁組合中。儘管物種不同,但地點之間的相似性表明共同的選擇壓力正在起作用,從而導致魚類行為的趨同。 微光時刻的過渡期涉及大約四個不同的活動階段
日行性魚類的遷移
從日落前約一個小時開始,動浮食性魚類(例如,金花鱸、蝶魚、雀鯛)從水層中降落到礁石上,大型植食性動物(例如,鸚哥,刺尾鯛)從白天覓食的地方遷移到夜間休息的地方,並沿著可預測的路徑遷移。
日行性魚類尋找掩蔽
從日落前到日落後約20分鐘,日行性魚類會在礁石中尋找掩蔽。小型個體會進入珊瑚礁石中的孔洞和裂縫,而大型魚類則會在懸垂物下棲身。這些物種會按照特定的順序來行動;隆頭魚會最早尋找掩蔽,其次是動浮食性的雀鯛、蝶魚,大型雀鯛和鸚哥魚。某個特定物種尋求掩蔽的時間是固定的,從一個晚上到另一個晚上的差異僅有幾分鐘。也有許多日行性物種會在下一個階段尋求掩蔽。
安靜期
從水層中疏散。從日落之後約10–15分鐘開始,礁石上方的魚類活動和數量急劇下降。在接下來的15–20分鐘內,水柱中小魚的活動停止。幾分鐘前,整個珊瑚礁還充滿生機,充滿了遷徙和進食的魚類,然後這時水層中突然放空城,此時進行觀察會感到一種不安定的遺棄感。這一階段稱為安靜期,因為不管是日行性或夜行性魚類都不會在水層中移動。然而,並不表示所有活動都停止了。此時,諸如石斑魚、鰺魚、鯛魚之類的掠食性魚類會很活躍,通常會在靠近海底的位置游動並朝向留在水層中的獵物出擊。這種伏擊性戰術利用了獵物在漆黑的珊瑚礁背景下不容易看到深色掠食者的困難,而掠食者也利用獵物在較亮的傍晚夜空下的剪影來襲擊。
夜行性魚類的出現和遷移
安靜時期的結束象徵著夜行性魚類向水層中和沿礁石面的移動。日落後約半小時,金鱗魚、天竺鯛和石首魚會出現在礁石上,並開始以無脊椎動物為食。石鱸、鋸鱗魚和擬金眼鯛會沿著可預測的路徑從白天休息的地方遷移到夜間的覓食區。這時候,礁石上方和周圍的水層中就被活躍的魚類占據了。
到了日出前,傍晚發生的事情就會反過來又重複一次。夜行性魚類通常會遷移到前一天所住的同一地點尋找掩蔽。早上的安靜期發生在捕食者最活躍的時候,然後日行性魚類會重新佔據水層中央,並遷移到白天的攝食場所。這種主要由特定的光照量決定的時空分布的可預測性實在令人感到震驚。
晨昏性掠食者是理解在微光時刻珊瑚礁上發生事件的可預測、趨同性的關鍵。掠食的威脅是由晨昏時期獨有的環境、生理和行為因素共同導致的。在微光時刻,光照度從白天的約10,000 lux下降到夜間的約0.0001 lux。許多適應光照的日行性物種,以錐狀細胞為主的眼睛無法足夠快地適應黑暗,因此在變化快速的微光條件下無法捕捉光線。同時,對於能有效捕捉光線的夜行性魚類,主要由桿狀細胞組成的靈敏眼睛仍然無法適應明亮的環境。
因此,微光時刻是處於過度狀態的時間段,此時錐狀細胞仍有起作用,但效率不高。 許多珊瑚礁掠食者,和日行性魚類比起來,有比較少但比較大的錐狀細胞,而與夜行性的眼睛相比,錐狀細胞較多但較小。與日行性魚類在白天的視力相比,這種中間型的眼睛的視力較弱,與夜行性魚類在夜晚的視力相比,在捕捉光線的能力較差。但是,在日夜交替的情況下,當日行性和夜行性眼睛都不能很好地運作時,中間型眼睛在微光條件下會佔有優勢。珊瑚礁魚類視網膜上的光色素也表明了微光條件的影響。日行性、夜行性和晨昏型魚類桿狀色素對光譜中藍綠色部分(約490 nm)的光最敏感,與黃昏時主要的波長相吻合,會比與夜間主要的波長段 580 nm相符要來的更好。日行性和夜行性魚類似乎都犧牲了夜間視力,而傾向於在危險的微光時刻捕獲光線。這些解剖和生理上的差異,再加上掠食者在水層中往背光獵物猛擊的掠食策略,有助於解釋為什麼日落後的幾分鐘對於潛在的獵物來說如此危險。日行性和夜行性小魚不活躍的安靜期似乎是在當時會有被掠食者捕食的威脅的直接結果,而不是涉及其獵物能見度的物理限制。傍晚和早晨的微光時刻可能僅佔24小時的5%,但微光條件對所帶來的影響顯然遠大於其時間長度。
魚類的桿狀和錐狀細胞
魚類的視網膜可能有兩種類型的感覺細胞,即杆狀和錐狀。杆狀細胞對低光照度相當敏感,但解析度低。晨昏性物種(在黎明和黃昏時活動)有較高的杆狀:錐狀細胞比例,許多夜行性和深海魚只有杆狀細胞。在其他魚類中,視網膜中的黑色素的光機械運動在昏暗的光線下使杆狀體暴露,而在明亮的光線下則使杆狀體受到保護。
很多魚也有錐狀細胞,錐狀的敏感度比桿狀低,因此需要更明亮的光線。錐狀細胞提供更高的解析度,而且錐狀:杆狀的比例在日行性魚類中是最高的,它們更依賴視覺。有幾種類型的錐狀細胞,每種都有不同的感光糖蛋白(視蛋白 opsin),對不同波長的光作出反應。魚類可能只有兩種或三種類型的錐狀細胞,這取決於該魚類棲息地的光照品質。
魚視紫質(Porphyropsins)對黃-紅光敏感。黃-紅光的波長較長,在水中衰減相對較快。因此,魚視紫質往往更常見於生活在淺水區或靠近水面的魚類。
視紫質(Rhodopsins) 對波長較短的藍綠色光更敏感,而藍綠光能穿透更多的水,因此視紫質常見於棲息在較深區域的魚類。例如,大多數板鰓類擁有Rhodopsins,但Porphyropsins在這一類魚中較罕見。
Chrysopsins 對深藍光最敏感,由於波長短,藍光能穿透水層最深,在深海魚類中能發現Chrysopsins。
10 Cool Facts – 海鞘
- 名稱由來 海鞘會分泌鞘來包覆住自己。因為脊索和神經索只有幼生階段有,變態後就會消失,相對於 「頭索動物」的脊索有延伸到前端超過神經索,所以也被稱為尾索動物。
- 親緣關係 親緣關係最接近脊椎動物的無脊椎動物。在生活史中會有脊索、背神經索、鰓裂、內柱(endostyle)和尾巴。 脊索動物的五個特徵
- 分類 成體是固定在基質上=>海鞘綱 成體是浮游在海中=>尾海鞘或是樽海鞘 獨立個體像蝌蚪=>尾海鞘 化簡馭繁:帶你潛水認海鞘
- 生活方式/攝食 海鞘都不是寄生蟲,大部分吃浮游生物,除了深海的種類是像捕蠅草般直接吞食獵物以外。 尾海鞘利用自己分泌的濾食器過濾並集中微小的有機物來提高進食效率。 海鞘綱和火體蟲的咽籃一樣很發達,Doliolid 靠纖毛和咽鰓裂來濾食,Salp 則主要靠肌肉收縮。
- 行光合作用 柔軟壺海鞘形成群體並且顏色鮮綠,和體內藻類共存,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分布的深度淺,也因此是水肺潛水很容易觀察到的海鞘。
- 尾海鞘的濾食器 尾海鞘分泌的濾食器有分成較粗和較細的過濾裝置,可以引導水流並且集中微粒,但因為會有阻塞的問題,尾海鞘必須重新分泌新的濾食器並拋棄掉失去功能的,一天可以拋棄掉多達15個濾食器!
- 自我防衛機制 海鞘綱的鞘成分為蛋白質和多醣(類似纖維素),同時有些海鞘會有累積毒素來保護自己。 尾海鞘分泌的濾食器也等於是個鞘,可以讓身體包在裡面。 樽海鞘身體透明,可以隱藏自己,吃掉獵物也同時避免被吃掉。同時快速移動 並且聚集成群體。有時候潛黑水會看到樽海鞘的外殼裡躲著產下卵的端足蟲。
- 移動速度 海鞘綱不動⇒成體固著 尾海鞘移動慢⇒成體保有「蝌蚪」狀,利用「蝌蚪」尾巴擺動來移動。 樽海鞘移動快⇒樽海鞘則是改變成體的體制。進水口和出水口在一直線上,並且有發達的環狀肌肉(靠壓縮鞘而非與縱狀肌拮抗!),讓他們可以靠噴射水流在海裡快速移動。Doliolid 的體長只有 5mm 卻可以達到每秒 25cm 的速度! (P.S. 火體蟲比較接近群體海鞘,一樣還是靠纖毛的擺動來移動)
- 生殖 非群體海鞘和尾海鞘體外受精 群體海鞘和樽海鞘則為體內受精 海鞘綱經常會行無性生殖,且多數為雌雄同體 尾海鞘是雌雄同體但行有性生殖(沒有群體尾海鞘)。 樽海鞘的精卵結合後形成 oozooid,並出芽生殖出 blastozooids。blastozooids有性腺,產生配子後再形成 oozooid。
- 海洋雪 尾海鞘拋棄的濾食器會沉降到深海。樽海鞘能快速移除海水表面的碳,並用糞便的方式將碳元素轉移到深海。
尾海鞘的濾食器
尾海鞘的濾食器
Doliolum nationalis 的濾食構造
光合作用
Didemnum molle 柔軟壺海鞘
端足蟲的產房
被 Phronima atlantica 當成產房的樽海鞘
Oozooids
Twin-sailed Salp, Thetys vagina, Oozooids.
[10 Cool Facts] 翻車魚
- 名稱由來 學名 Mola mola,在拉丁文是「石磨」的意思(躺在水面上好像石磨) 英文 ocean sunfish 源自於翻車魚喜歡在海表面作日光浴 日文為「マンボウ」,所以台灣又稱「曼波魚」
- 分類 魨形目,翻車魨科。
- 大而扁 翻車魚是大型魚類,體重可達 1000 kg,體長可達 2m 體長最長的軟骨魚是鯨鯊,體長可達 12m 以上(體重可高達 15,000 kg) *體長最長的硬骨魚是皇帶魚,*體長可達 8m 以上
- 食性 相對於其體型,翻車魚的嘴巴小,專吃水母
- 繁殖 估計是能產最多卵的魚,可以一次生三億顆卵(你有兩億算什麼,我有三億!),但幼魚存活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一
- 皮革感的假尾 在幼魚階段,翻車魚是有尾鰭的。到了成魚則是形成假尾(clavus)。假尾沒有鰭條,不是特化的尾鰭,而是從背鰭和臀鰭的骨骼延伸過來
- 游泳方式 胸鰭很小,游泳時完全靠左右擺動背鰭和臀鰭,這兩個鰭的肌肉特別發達,而身體上的肌節則幾乎完全退化
- 長翻車魨 翻車魚的近親「長翻車魨(Ranzania)」又回復到擺動身體游泳的方式,但因爲身體已無肌節,只好改造背鰭和臀鰭的肌肉,非常特別!
- 很多構造都沒有 沒有尾鰭、尾柄、側線、泳鰾。背鰭並沒有像扳機魨那樣有「扳機」的構造。
- 潛水也能看的到 峇里島 Nusa Penida 是東南亞最著名的水肺潛水賞翻車魚的潛點,深度在 18-40m,尚在休閒潛水可及的深度範圍,但因為水溫較低且流較強,建議需有下深、流區和冷水的經驗。
[10 Cool Facts] 裸胸鯙
- 嘴巴的張合 – 裸胸鯙是魚不是蛇,所以也使用鰓呼吸 – 他們沒有肺,也就不可能是靠肺呼吸。他們的嘴巴會一直張合 ****– 這並非表現出攻擊性,而是需要靠這樣的動作「呼吸」 – 讓水流經鰓
- 第二組顎 – 在喉嚨裡!打開嘴巴攻擊獵物時,佈滿銳利牙齒的第二組顎會從嘴巴中延伸出來抓住獵物,然後嘴巴閉合,第二組顎縮回去,獵物就被整個帶進喉嚨。
- 沒有魚鱗 – 不像大部分其他珊瑚礁魚類,裸胸鯙並沒有魚鱗
- 滑不溜丟 – 因為沒有鱗片,所以必須靠其他方法來保護自己在穿越珊瑚礁的縫隙時不被刮傷或割傷。他們的分體會分泌厚厚的一層黏液。
- 許多牙齒 – 有許多像刀片一樣銳利的牙齒,甚至有一排牙齒在嘴巴的中間
- 最大型的 – 綠裸胸鯙長度可達兩公尺
- 伏擊型獵人 – 喜歡躲在珊瑚礁岩縫或洞穴裡,等待食物上門,然後突然衝出來咬住食物!其他時間會在珊瑚礁巡游,主動出擊,用頭部伸進洞中或珊瑚下方去尋找美味的食物
- 近乎眼盲 – 視力很差!無法依賴視覺來找到食物。
- 大鼻孔 – 有長長的管狀鼻孔可以秀出水中的味道,是主要用來尋找食物的感官
- 食性 – 肉食性 – 吃魚、魷魚、花枝、螃蟹、海膽和其他住在珊瑚礁的動物。他們最喜歡的食物之一是龍蝦!
[10 Cool Facts] 獅子魚
- 名稱由來 – 充滿皺摺的鰭,張開的時候會像雄獅的鬃毛
- 毒棘 – 長長尖銳像針一樣的背棘(位在頂端)充滿毒液 – 但無法直接射向你,是用來防禦 – 保護自己不被天敵攻擊。千萬不要摸獅子魚!
- 紅色警戒 – 紅色是警戒色,警告其他魚類他們有毒 – 就像舉起「不要攻擊」的告示牌一樣
- 牧魚 – 獅子魚會用寬且像羽毛的胸鰭(位在側邊),就像扇子一樣,把小魚集體驅趕到角落,並讓小魚在他面前 – 然後發動攻擊並且一口氣吃掉!
- 假眼點 – 許多獅子魚的鰭上會有很多班點。這是一種欺騙 – 看起來像魚的小眼睛
- 匿蹤 – 當獅子魚不處與主動獵食的狀態時,會懸浮在珊瑚礁附近,通常會在小的洞裡或岩縫中,此時身上的紅色可以幫助獅子魚融入環境 – 看起來像軟珊瑚或海藻。小魚會不經意靠近並且突然被獅子魚吞下肚 – 這稱為「伏擊獵食」
- 食性 – 獅子魚會吃很多種小型魚類和甲殼類(蝦 & 蟹)
- 大胃王 – 獅子魚的胃可以膨脹成原來的30倍 – 可以一次吃掉很多食物然後可以忍受一段時間不進食
- 其他俗稱 – 獅子魚的英文俗名還包括 turkeyfish, firefish & dragonfish
- 壽命 – 獅子魚的平均壽命約為 15 年
[10 Cool Facts] 章魚
- 名稱由來 – 英文 octopus 代表「八足」。 Octo – 代表「八」 Pod – 代表「足」(或手)
- 吸盤 – 每一根足的下方都佈滿吸盤,進食的時候可以用來握住獵物(食物)
- 親戚 – 和魷魚 & 花枝是近親 – 都屬於頭足類。他們和螺與貝類是遠親
- 沒有骨頭 – 可以縮進非常狹小的空間 – 可以躲過天敵的攻擊。身體中最硬的部位在嘴巴,稱為「喙」,也就是頷部,看起來像是鸚鵡的鳥喙,可以在進食的時候用來撕碎食物。
- 公 & 母 – 無法從外表分辨公母 – 看起來幾乎一樣
- 短暫的生命 – 通常只能活 1-2 年
- 會變魔術的皮膚 – 可以在一秒鐘之內改變皮膚的顏色和質地。可以從淡變暗,從平滑變粗糙。利用這種魔法來讓自己融入環境,讓其他動物看不見他們
- 墨汁 – 章魚可以用以下三種方式來噴墨汁:
- 噴出墨汁並躲在墨汁中
- 將跟自己身體大小差不多大團的墨汁噴往不同的方向,讓天敵分心,轉而去攻擊墨汁團而非章魚自己
- 將墨汁噴向天敵的眼睛
- 足的再生 – 如果足被咬掉,可以再生
- 綠血 & 三心 – 章魚不像我們的血液是紅色的 – 而是綠色!我們的血之所以是紅色是因為鐵 – 而章魚的血則不是含鐵而是含銅。章魚有三個心臟可以把血打到全身。
魷魚的兄弟姐妹
頭過身就過,只要「喙」不被卡住,章魚可以鑽進開口很小的酒瓶
章魚嘴
章魚的三顆心
紀錄片
My Octopus Teacher | Netflix Official Site
我的章魚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