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a&Sea 的閃光燈 YS-03 和 YS-01,在外型上非常相似,究竟功能有哪些差異呢?
1.
YS-03 只有TTL全自動調光模式
YS-01 可以手動調光 ,也可以TTL自動調光
2.
YS-03 沒對焦輔助燈
YS-01 有對焦輔助燈
主要這兩個區別
Sea&Sea 的閃光燈 YS-03 和 YS-01,在外型上非常相似,究竟功能有哪些差異呢?
1.
YS-03 只有TTL全自動調光模式
YS-01 可以手動調光 ,也可以TTL自動調光
2.
YS-03 沒對焦輔助燈
YS-01 有對焦輔助燈
主要這兩個區別
有很多情況下,潛水時會戴手套,例如岸潛時要在有珊瑚礁石的潮間帶出入水,難免會用手去撐,為了怕手刮傷,多半會戴手套。還有,在高緯度或是高海拔的地區潛水,因為水溫比較低,得戴手套保暖,不然手指頭很快就會麻木,無法做出精確的動作,而有很多動作是需要用手操作,例如 BCD 的充洩氣、打浮力袋和水中攝影,尤其水中攝影需要用手指頭控制很多按鍵,手指頭如果麻木或是戴上厚手套,就會很難控制防水殼上的按鍵。
好的防水殼在設計的時候,就會把「低溫/戴手套不易操作」這件事考慮進去,特別是歐美的防水殼廠商,有許多當地的客戶,所以他們一定會想辦法讓戴厚手套的客人也能操作防水殼。我們可以參考一下 Subal 的單眼相機防水殼按鍵設計,基本上就是把按鍵/轉輪做的比較大一點,然後加凹槽讓戴手套的手指可以更容易握住該按鍵,間隔不要太緊密,甚至讓位置相鄰的按鍵有高低落差。
一般來說,防水殼越小,特別是小 DC,就越難做到上述的設計,因為相鄰的按鍵間隔就沒辦法做的很開,把殼做大又失去小 DC 的體積/重量/價格優勢,那還不如買微單或單眼了。因此,改用轉盤是比較好的解決方法,例如 Recsea 的小 DC 鋁合金防水殼就有戴手套也好操作的轉盤,鏡頭罩的對焦環可轉,後背蓋的多功能按鍵可轉也可以按。
目前市面上大部分的防水殼是由「壓克力」或是「鋁合金」的材料製成的,那為什麼碳纖維的殼少見呢?碳纖維不是兼有輕量和堅固又耐海水腐蝕的特性嗎?其實市面上也是有碳纖維的防水殼,例如:
http://bskinetics.com/project/gibson-2?lang=en
只是比較少廠商願意做,這可以 Google 腳踏車玩家關於鋁合金車架 v.s. 碳纖維車架的討論得到一些線索。碳纖維需要疊層加工編織成布,加上環氧樹脂 epoxy resin 固化,要做到高強度(尤其是側向的強度要高)、高剛性又輕的話,真的不容易,也就是說研發技術門檻比較高。相對於防水殼來說,碳纖用來做浮力燈臂就比較容易,且碳纖的密度比塑鋼要來的低,同體積的碳纖浮力燈臂,能提供比塑鋼還要大的浮力。
另外,鋁合金可以鑄造/切削,所以殼是可以再加工的,什麼時候需要再加工呢?例如可以用同一個模具鑄造殼以後,然後進行切削加工,以便做成適合不同相機型號的殼,或是,等將來攝影師需要升級相機機身時,可以把殼送去原廠切削並更換一下按鍵後,就不用重新買殼。例如 Nexus 的殼就是很好的例子,仔細看 Nexus 的型錄,例如 K8 或是K9,這代表的是鑄造模具的型號,像 Nexus D610 就有 K8 版和 K9 版,K8 版的模具比較小,殼的體積比較小一點也比較輕,因為沒預留空間給機頂閃燈,所以 K8 版只有電子線閃光燈接頭,需要光纖的話可以選 K9 版。另一個例子是 D800 的殼,現在已經有 D810 了,所以Nexus的模具是針對 D810 設計的,如果有攝影師要買 D800 的殼,Nexus 就可以透過加工 D810 的殼來做出 D800 可以用的防水殼。當然,機身要是同一系列的,比較有可能這樣做,畢竟外型不會差太多。而碳纖維是無法進行切削加工的,因為會破壞編織的結構。
而壓克力是透明的,如果需要透明的機殼,也只有壓克力的殼可以辦到,鋁合金和碳纖維都不是透明的。
Sea&Sea 的 5D3 防水殼現在是 ver 2.0 的版本。
究竟,ver 1.0 和 ver 2.0 差在哪裡?
ver 1.0 和 ver 2.0 的差別主要在於TTL 訊號轉換器(Optical YS converter)是外接還是內接。 ver 1.0 的訊號轉換器是外接的,得另外做防水功能,所以轉換器本身比較貴,體積也大一些。ver 2.0 改成放在防水殼內,訊號器本身不必做防水功能,體積和成本也降一些,當然,防水殼的體積會稍稍增加,以容納訊號轉換器。
TTL 訊號轉換器是選購的,Canon 5D3 因為沒有機頂閃燈,所以 Sea&Sea 5D3 防水殼買來就已經安裝了 2pin 電子線接頭,但就只是單純擊發。 若要 TTL,就要買 TTL 訊號轉換器和光纖線。
Nikon D810 則是有機頂閃燈,Sea&Sea D810 防水殼買來預設是用光纖,電子接頭另外買。 即使用電子線 也可以靠 Z-240 的 Auto 模式,去自動化調出光量,不一定要依賴 TTL。
可以,只要鏡頭是同一「系列」就有機會共用同一個鏡頭罩,例如 60mm / 85mm / 105mm 微距鏡,雖然每個鏡頭的長度不同,但是可以靠不同長度的延伸環來解決,也就是說,較長的鏡頭搭配較長的延伸環,較短的鏡頭用較短的延伸環甚至不用延伸環,只要鏡頭的直徑不要超出鏡頭罩的內徑就好。
同樣的道理,8-15mm/ 10-17 mm / 10-22 mm / 12-24mm / 16-35mm /17-40mm 等廣角鏡,也適用「相同鏡頭罩+不同長度延伸環」的搭配原則,只是要注意超廣角鏡頭和魚眼鏡頭搭配鏡頭罩的時候,有可能會把遮光罩給拍進去,解決的辦法是用直徑大一點的鏡頭罩,甚至移除遮光罩。
水中攝影因為水中環境的限制,一般會使用魚眼、廣角鏡頭和微距鏡頭。為什麼呢?因為在水中要靠的夠近拍,效果才會好,而魚眼、廣角鏡和微距鏡都是最近對焦距離比較短的鏡頭,所以適合水中攝影。
換句話說,雖然你也可以帶 Kit 鏡/望遠鏡頭下水,但是效果不會太好,Kit 鏡的最近對焦距離可能不夠,也可能不夠廣,要拍攝水下大景,一般建議用全幅 14mm 左右的焦段(視角110度)來拍,效果比較好。
而拍微距建議放大倍率至少 1:1,例如 60mm 微距鏡。而 Kit 鏡的視角很少超過 80 度,放大倍率也多半小於定焦微距鏡。所以說,只建議在陸地上用 Kit 鏡。
因為水中的能見度有時候不會太好,加上光線被海水吸收,用望遠鏡可能會看到昏暗模糊的影像,加上望遠鏡頭一般比較笨重且長度較長,在水中操作起來不方便,所以大部分水攝人只使用百微,很少使用超過百微焦段的鏡頭。
常有人問我,假設我要去拍鯊魚,而鯊魚可能不會靠的太近,那麼我要怎麼知道閃光燈能打到多遠的距離呢?這時候我們得參考閃光燈的 GN 值。
GN = 光圈值 x 距離
(相機的ISO = 100,閃光燈開 FULL,距離單位是公尺)
閱讀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