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用 Ceiling 理解潛水電腦錶的保守係數?

如何理解潛水電腦錶的保守係數?可以用不同 GF 值的 Ceiling 變化來看調整 GF 值會如何影響保守程度。我們以 Shearwater Teric 預設的三組 GF 值 35/75 & 40/85 & 45/95,可以發現保守程度調越低,上面綠色的 Ceiling 面積會變的比較小,另外也可以看出,調整 GF Low 跟 GF Hi 會如何影響 Deep stop 和最後一次減壓停留的時間長度。也就是 GF Low 調低則越早要開始做減壓停留,也就是 Deep stop 的概念。PS. 在subsurface 你可以選擇改 3 公尺的深度增幅來顯示「鋸齒」狀的 Ceiling

潛水各階段的組織熱圖變化與「安全停留」的意義

潛水各階段的組織熱圖變化與「安全停留」的意義滯底階段: 所有組織腔室尚未飽和 且正在吸氣減壓停留早期階段: 快組織過飽和但 慢組織可能還在吸氣淺水減壓停留階段: 介於中間的和慢組織 過飽和我們可以順便藉此討論「安全停留」的意義。就是你在接近水面的淺水域做5m安全停留時,通常介於中間的和慢組織 是過飽和的,但是快組織卻是可能on-gasing。所以如果安全停留停很久有沒有意義?沒有,因為快組織到最後反而會趨於飽和。如果不做安全停留會不會很危險?安全停留只是建議做不是強制做,如果做了會提高 safety margin才做,如果遇到緊急狀況做了會降低 safety margin 就可以不做。在休閒潛水有做沒做差別很可能只是 silence bubble的數量的多寡會不同。

要怎麼理解可以透過切換氣源(switch gas)吸更高濃度的高氧瓶來加速減壓停留 (縮短整體時間) ?

我們思考切換氣源的瞬間,三種數據的變化:Total gas pressure: 不變。因為深度不變,你從二級頭吸到的氣體的壓力等於環境壓力,深度不變環境壓力也就不變。Inert gas equilibrium pressure:變低。因為高氧就是低氮,氮比例變低隨之分壓也會下降。Tissue compartment pressures:不變。因為切換的瞬間,組織腔室的惰性氣體壓力還沒變。從組織熱圖可以看出,切換後顏色會變的比較黃比較紅,原因是降低了 Inert gas equilibrium pressure,「過飽和」程度也跟著提高。但這是好的嗎?其實只要控制的當,過飽和但卻沒有超過 GF 值(當然也就不會超過 M 值,因為 M值 = GF 100),就可以加速 off-gasing。所以當你上升到深度低於下一個減壓氣瓶的 MOD 時,就可以切換氣源去加速減壓停留的過程就是這個道理。

如何挑選乾手套(dry gloves)?

乾手套(dry gloves)一般會在低溫(包括冰潛)或髒汙水域使用。

乾手套材質主要分成乳膠(Latex) 和 PVC。
乳膠適合重度使用,不過容易有一股不好聞的橡膠味。
PVC 則是好清洗且不會有味道。

一般來說,潛水用的乳膠的會做成黑色,PVC 則多半做成藍色。


這樣的好處是方便區隔材料跟使用環境,免得在不當環境用錯手套材料,也就是方便使用者辨識材質。
例如﹔實驗用的零蛋白手套常見米白色,半導體製程用的手套常見半透明的,化學實驗的橡膠手套幾乎是紫色,這些戴起來材質也不同。

在極冷的環境下,PVC 乾手套還可以搭配壓克力的手套內襯來使用,除了保暖也可以避免乾手套擠壓造成不舒服。
如果僅使用乾手套而沒有搭配乾手套內襯,則得在袖封安裝毛細管,連通乾手套和乾衣,這樣在乾手套被擠壓的時候,就可以平衡壓力。
而用乳膠乾手套亦可以搭配手套內襯,常見的材料為合成纖維。



乾手套除了有大小之分,也有分五指、三指(拇指+食指中指+無名指小指)、兩指(拇指+其他四指)指頭連在一起的好處是更保暖,但缺點是會犧牲手指的靈活度。



CCR 課程 – OC v.s. CCR 水中操作的差異

學完CCR以後,回想一下和OC的差異,就是系統變得比較複雜,複雜在哪裡?

迴路是封閉的=>要考慮迴路的體積問題
PO2 是恆定的=>要持續監控PO2,也要熟練電腦錶操作setpoint的切換
二氧化碳吸附劑有一定使用時間和吸附能力 =>避免過度費力,以免產生太多二氧化碳。如果無法避免,就考慮用水推等方式去解決。

以下列出每段過程中的主要差異:
==
下潛過程中要持續注意的地方
OC: 浮力調整 乾衣 耳壓 情境警覺
CC: 浮力調整 乾衣 耳壓情境警覺(感官有更多輸入資訊要大腦處理) 檢查PO2 加入稀釋氣體以維持迴路體積 (要切換setpoint) 不要頭下腳上 => 避免水流進吸附罐和吸附劑反應
==
CCR 在水底:
檢查BOV
切換Setpoint => 以免影響減壓的計算
時常檢查PO2 => 避免過氧或低氧
減少運動量 =>避免高碳酸血症
情境警覺
==
CCR 上升時:
緩慢
時常檢查PO2
最小迴路體積 => 避免太浮
情境警覺
手動補氧氣
拿開咬嘴前切換到OC狀態避免迴路進水
==
可見,在休閒潛水單瓶用AIR/Nitrox時,因為深度不會太深,一般來說不太容易超過MOD,所以就專心做耳壓和控好浮力。

休閒單瓶因為沒有二氧化碳吸附劑,頭下腳上頂多就是二級頭變難吸或是進水排不掉而已,但CC就要小心水可能和吸附劑反應的問題。

而CC要檢查PO2,因為在水面上校正o2 sensor頂多到1.0ata左右,要下深才能達到1.3ata,至於加入稀釋氣體的任務,可以交給ADV去處理。 電腦錶的setpoint也可以設定成自動根據深度切換,避免忘記切換。

如果要用比較簡明的方式來講CCR的浮力調整,可以這麼想:
0米-6米 當成純氧CCR操作,不碰稀釋氣體,做O2 Flush。
在6米-最大深度下潛過程中當成eCCR操作,讓ADV自由發揮。
在潛水過程中和上浮過程中當成mCCR操作,不讓CCR自動加氣的話會更好控制浮力。

CCR 課程 – 課前準備篇

簡單來說,若把氧氣類比為糖分,可以把 CCR 視為吃糖果,SCR則是口香糖糖果含在嘴巴裡,甜度基本上會保持一樣,但是糖果的體積會慢慢變小最後消失而口香糖則是會越嚼越不甜,當不甜的時候就會吐掉再吃另外一顆了CCR就是可以利用Diluent和純氧去維持恆定的 PO2SCR則是用單一氣體種類,當你吸了3-4口以後,迴路內氧氣被你消耗完,就吐掉然後重新補氣進迴路CCR的機械/電子結構會複雜一點,價格也會比SCR高

我是打算一開始就直接上CCR,而CCR又分
mCCR => CMF
eCCR => Solenoid
hCCR => CMF+Solenoid 都有
最後我決定上 APDiving 的 Inspiration CCR,因為是 eCCR,且可以安裝好以後 handset 上開啟自動化檢查程序,我覺得一開始初學的時候這樣對我來說好像時間壓力會比較小。

那實際上課的時候會需要閱讀那些教材呢?
課本: TDI 循環水肺學生手冊 – Air Diluent CCR 全封閉式循環水肺潛水完全指南檢查表: APDiving 的使用手冊最後兩頁https://www.apdiving.com/en/rebreathers/resources/manuals/
技巧: 可以參考 TDI 準則,或是可以參考 CCR 廠商的 Skill 例如 Hollis Prism 2 RebreatherStatement of Skill Competency& Course Completion Form這在 Hollis Prism 2 的使用手冊 p.110可以找到https://www.hollisrebreathers.com/wp-content/uploads/2020/01/Prism2%20Manual_English_Jan2020.pdf

然後我有先看了一下 Mark Powell 的 Technical Diving – An Introduction 裡關於 CCR 的兩個章節,先有個概念。另外我也看了 Shearwater Teric 電腦錶的操作手冊裡的 CC – BO 的章節,然後如果你對高氧的概念還有點模糊,就把TDI高氧 / TDI進階高氧的課本再複習一下或是先去上課。然後因為會側掛 Bailout 的 OC 瓶,也會在水下進行Bailout Swap等技巧,所以你有側掛的經驗會更得心應手。

這些教材,在正式上課之前,盡可能讀完,上起課來會比較輕鬆。而因為原廠手冊和檢查表可能沒有中文版,如果英文閱讀能力不好的話,可以事先用翻譯軟體或是請人翻譯好,這樣就不會因為語言障礙而讓你的學習進度變慢。

另外有一本 Under Pressure – Diving Deeper with Human Factors,作者是: Gareth Lock 裡面分享了很多實際的潛水意外事故,因為作者本身是CCR教練,所以這些事故很多是關於CCR的,甚至是團隊背CCR進洞探險等比較複雜的任務,可以把這本當作一本目標讀物,可以先閱讀,但看不太懂也不用氣餒,可以看看上完課以後再次閱讀裡面的案例,你會發現學CCR入門課程就像得到一把鑰匙能開啟了另一扇門,原本看不懂的案例會變得更有共鳴了!

註:
Inspiration XPD 之前的型號為 Inspiration 
Inspiration EVP 之前的型號為 Evolution+
Inspiration EVO 之前的型號為 Evolution
[待續]

9度C的潛水體驗

最近穿乾衣下了9度的低溫,發覺自己竟然扛的住超過一小時!等疫情結束,要來好好計畫潛一下溫帶水域了!像是十字水母、氣球魚、狼魚、冰島鱈魚群等等,都好想看。

頭套:戴7mm頭套,不要壓耳朵然後下巴不要太緊,之後的潛水過程就會很舒服。頭套圍脖後面的部份,要自己塞進乾衣的圍脖套會稍嫌困難,可以請潛伴或是岸上戒護人員幫忙。然後最外面再套上 waterproof icehood把裸露出的部位再擋住,防寒效果會更好,且icehood是套在7mm頭套外面,所以很好穿,稍微困難的是要把二級頭咬嘴塞進icehood的小開口,但還不到需要別人幫忙的程度。

手套:以前覺得厚手套很難穿,穿完半條命就沒了。其實只要在手腕塗上凡士林,即便是 waterproof 兩層 glideskin 的 7mm Mitt 手套,都能很快地滑進去。像這種鎖水性好的7mm mitt手套,在9度水中完全不會感到冷。如果沒有凡士林,用潤髮乳套水稀釋當潤滑也可以。

內襯:四元素 halo3d 因為在水中不會被壓縮,所以配重要配比較多。下次想買一套不會那麼澎的 waterproof body2x 看看。

配重帶:覺得自潛用的橡膠配重帶用在乾衣上不錯,因為比起傳統編織配重帶會更能伸縮。

襪子:9度如果只靠乾衣本身 5mm neoprene 襪套,我覺得還是不夠,最好再加一層襪子。四元素最厚的兩層式襪子 hot foot pro,在9度水還用不到,要等到4度以下我才會拿出來測試,不然太熱且太厚,蛙鞋整個要買大一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