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hering

The term “feathering” in scuba diving comes from the idea of making small, delicate adjustments, much like how a bird uses its feathers to make fine movements in the air. When you “feather” the tank valve, you’re making precise, controlled adjustments to open and close it, rather than turning it fully on or off. This careful modulation helps to conserve air and manage the supply more effectively during an emergency.

Have you encountered any other interesting diving techniques or skills?

沙丁魚與銀漢魚

鯡形目包括重要的食用魚,如沙丁魚(鯡科)、大西洋鯡魚(鯡科)、鯷魚(鯷科)、鰣魚(鯡科)

Order CLUPEIFORMES (29)—herrings. 鯡形目
Suborder Denticipitoidei. 齒鯡亞目
Family DENTICIPITIDAE (98)—denticle herrings. 齒頭鯡科
Suborder Clupeoidei. 鯡亞目
Family PRISTIGASTERIDAE (99)—longfin herrings. 鋸腹鰳科
Family ENGRAULIDAE (Engraulididae and Stolephoridae) (100)—anchovies. 鯷科
Family CHIROCENTRIDAE (101)—wolf herrings. 寶刀魚科
Family CLUPEIDAE (102)—herrings (shads, sprats, sardines, pilchards, and menhadens). 鯡科

Order ATHERINIFORMES (63)—silversides. 銀漢魚目
Family ATHERINIDAE (308)—Old World silversides. Marine (pelagic coastal) and freshwater; Atlantic and Indo-West Pacific. 銀漢魚科

潛水賞 Manta 的幾種方式

清潔站
Manta 喜歡遨遊在大洋中,很難維持不動,不過他們還是得定期去清潔站報到讓清潔魚清理一下體表的寄生蟲。這時候你會看到 Manta 懸浮在水層中一動也不動,酷似準備佔領地球的太空飛船。

巡游進食
鯨鯊、姥鯊、Manta、鯡魚、鯷魚、鯖魚等魚類,可以張開嘴巴利用細緻的鰓耙當濾網來濾食浮游生物,過濾的動力來自不停的游動的同時張開大嘴,稱為巡游進食(ram feeding)。

我曾在馬爾地夫的 North Ari Atoll 的 Madivaru 看過 Manta 在橈腳類大量聚集在潟湖時,成群結隊地後空翻,張開血盆大口大口把食物吞下去。不過這種場面可遇不可求。

比較容易吸引 Manta 的方法,在馬爾地夫常見的是船宿夜潛,潛水員把手電筒插在沙地上吸引浮游生物,然後 Manta 就會被跟著吸引過來覓食。

與 Oceanic Manta 同步游,順便賞鮣魚

鮣魚的第一背鰭特化成吸盤,可以產生 17 牛頓的吸力。鮣魚經常吸附在 Manta 的腹面,可能會幫忙清潔魚鰓,也可以撿食物的殘渣來吃。在墨西哥 Socorro 潛水遇到 Oceanic manta,即使二級頭吐出的氣泡打在 Manta 的肚皮上,鮣魚還是會牢牢地吸在 Manta 肚皮上不會離開。而 Socorro 的 Oceanic Manta 也不太怕人,只要他喜歡你,就能夠允許你在他肚皮底下和他同步游,如同按摩浴缸般的享受!

[潛水讀書會] 偷吃步 v.s. 推進:如何安全地突破極限? – Drift vs Advancement: How do we push limits safely?

還記得高中(遠目)龍騰版英文課本有一篇「挑戰者號太空梭發射失敗」的故事,印象很深刻。只是當時 Netflix 紀錄片還沒上映,我也沒空去探究完整的事件和其背後的原因。

但會潛水以後,發現「挑戰者號」的故事很值得潛水員去細讀。

Diane 在書中將整個事件的原因用 normalisation of deviance (drift)來概括:不可接受的做法或標準,逐漸變得可以接受。太空梭固態推進器(SRB) 在每次發射完回收後,拆解發現 O-ring 的密封性沒有預期的好,導致燃料有滲漏導致腐蝕。但由於 SRB 會在發射後兩分鐘就把燃料燒完而脫離太空梭本體,且在環境溫度還夠高的情況下,前幾次發射就沒有發生爆炸。偏偏 NASA 承受了來自國會的壓力,導致急於想在有限的時間內儘量多發射幾次,以至於明知發射當天氣溫很可能會讓 O-ring 失效,仍同意發射。

潛水最常見的例子就是,客人比導潛省氣,於是導潛為了讓客人一潛的時間能盡量延長,就吸到殘壓剩很低才上來,特別是有帶相機的客人,塞小費給導潛,導潛自然就會想硬撐久一點。於是吸到剩30 bar….20 bar….10 bar,一次次地把殘壓底限減少,最後就出事了。所以我們要搞清楚,如何讓自己更安心更放鬆進而更省氣,如果辦不到,就研究如何多帶氣體,而不是去試探保留的殘壓底限越變越少的話會不會出事。

Netflix 挑戰者號:最後一程

https://www.netflix.com/tw/title/81012137

Controlled Paranoia

戶外活動的死亡事故總是容易引起大家的討論,究竟為什麼有些人偏偏喜歡「冒險」?我們對於該對「冒險」抱持著什麼樣的態度?

我想引用著名的已故洞穴潛水前輩 Sheck Exley 書中關於 “Controlled Paranoia” 的一段話:

"I use the pretense of the cave's enmity to ensure my survival, and the pretense of its friendship to reduce my anxiety."

要能長期處在充滿危險和不確定性的環境下探索,就要為最糟的情況作好打算。對待美好的大自然的態度該是亦敵亦友,把大自然視為美麗的壞朋友,這樣才能同時保持警覺又能穩定自己的情緒,避免過度不必要的保守反而讓自己失去探索的機會。

鰻形目 – 珊瑚礁區常見 & 台灣常吃的

Family MURAENIDAE 鯙科 — moray eels 海鱔 (Ribon eel 具觀賞性)
Family OPHICHTHIDAE 蛇鰻科 — snake eels and worm eels 蛇鰻、硬骨篡
Family CONGRIDAE 糯鰻科 — conger eels 糯鰻、康吉鰻、穴子(星鰻);花園鰻

Family MURAENESOCIDAE 海鰻科 —pike congers 百吉海鰻,超市看到的紅燒鰻罐頭(灰海鰻)
Family ANGUILLIDAE —freshwater eels 淡水鰻魚。正統的鰻魚飯用的鰻。包括日本鰻、黑鰻、鱸鰻。

氣瓶應該全開後,再回轉1/4或1/2圈??

錯誤 => 氣瓶閥旋鈕應全開後,回轉1/4或1/2圈。
正確 => 氣瓶閥旋鈕應全開或全關。

理由1.
可藉由下水前的檢查,也就是看著殘壓錶的指針完整吸吐二級頭至少兩次,如果過程中殘壓錶指針有晃動,就代表氣瓶閥尚未全開。

理由2.

氣瓶打開後再回轉會造成潛在危安因素,若是初學者或是易分心的人沒注意到,反而容易在深水處因吸不到空氣而恐慌進而發生危險。

理由3.

現在水肺氣瓶閥的設計,已經不像水肺發展早期那樣,容易因閥門的全開或全開讓高壓座或是連桿的o-ring受損,再加上氣瓶閥本應定期目視檢測和保養維護更換料件,因此全開後回轉半圈的規則已經毫無理由繼續執行。

參考資料:

如何實際應用 Min Gas / Max TTS 的概念來計畫潛水?

Min Gas => 利用 Excel 去計算你在緊急情況下需要耗掉多少氣,才能平安地跟你的潛伴回到下一個可用氣源的減壓停留深度,或是直接回到水面。(計算公式請見附圖)

Max TTS => 利用 MultiDeco app 去計算,你最多會需要耗費多久才能到達下一個可用氣源的減壓停留深度或是回到水面。

假設你告訴 MultiDeco 你要用空氣下 35m,然後使用 12L 雙瓶,起始殘壓 210 Bar,希望結束潛水時還有至少 70 Bar。這樣算出來的 Max time 會是 Run time 82 mins,扣除掉在 35m 時的 run time 31 分鐘,得出 max_TTS 是 82-31 = 51 mins

所以你就可以先找出幾組常用的(潛伴,深度)的組合,再利用 Excel 和 multideco 算出對應的 (Min Gas, Max_TTS),例如算出要下 35m 的 Min Gas = 70 Bar, Max TTS = 51 mins,我就知道在水下任何一個時間點,我的殘壓都必須大於 70 Bar,Shearwater 電腦錶的 TTS 都必須小於 50 mins。

[Hepta 筆記整理術] 資料的同構

我從小就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有些老師上課很有系統,有些老師卻上的雜亂無章?該怎麼把資訊的框架給統一呢?
下面是我整理「氮醉」和「氧中毒」筆記的方式,這兩個議題同樣屬於「Abnormal Gas Pressure」這個大主題,所以我用了顏色和Section 來群組以及箭頭指向來分類與提示屬性:
1. Introduction 簡介 -> 白色
2. History 歷史 -> 紫色
3.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臨床症狀 -> 紅色
4. Aetiology 病因 -> 黃色
5. Prevention & Treatment 預防與治療 -> 綠色
這樣一來,就很容易比較,例如我想比較「氮醉」和「氧中毒」的臨床症狀,就可以很快找出紅色的卡片來比較。如果有些病因之間有相關性,可以互相參照,例如「氮醉」和「HPNS」,就可以輸入@去產生 Backlinks 的雙向參照,而不用翻書翻來翻去。

結論:Hepta 可以幫助我們維持筆記的同構,方便比較和參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