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magicfx」

個人著作: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744687 這輩子,一定要去一次馬爾地夫:印度洋三大明珠馬爾地夫、模里西斯與塞席爾夢幻島遊 http://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488679 東南亞.自助.潛水趣

沉船 v.s. 洞穴潛水

  1. 深 v.s. 廣 沉船是垂直的深,洞穴則是水平的深。 深的沉船保存的會比較好,可免於海浪和風暴的侵擾,同時也限制了遊客的探訪而更有探險的感覺。例如位在斯里藍卡的二戰航空母艦沉船 HMS Hermes 的深度約在 50m,這就限制了一般休閒潛水員的探訪。 洞穴雖然可能不深,但長度有可能非常地長,並且有很多分岔路,就像在玩RPG遊戲走迷宮一樣。像墨西哥的 Cenote 的深度就普遍不深。
  2. 減壓 v.s. 導航 沉船下深就得非常嚴肅地考慮氮醉問題、用氣量問題、氧中毒問題。因為進封閉環境很考驗心理素質,因此更要管理好氮醉問題。另外如果有緊急狀況,即使成功從沉船中撤出,也有可能因為已經需要做減壓停留,頭頂上有「虛擬的天花板」,限制了你直接回水面,因此沉船主要考驗下深以後上來的能力。 洞穴則更為考驗導航的能力,和用氣管理,因此佈繩的能力,還有從分支路線回主路線的能力等等都很關鍵。 要探索沉船,有兩種方式,你可以下很多次去熟悉沉船,就像玩超級瑪莉一樣,要過一關可以一直嘗試錯誤,然後越來越熟悉關卡所設下的障礙後,你每一次再生都會把可以到達的地方再更往前推進一點,最後就破關了。但這樣的方式要下很多次,且能見度不好時或是沉船內部塌陷改變景觀時,也可能會讓你迷路,因此後來穿越沉船也應用了洞穴潛水的佈線技術。
  3. Stage 難易度 洞穴因為有地方可以放 Stage 瓶,且比較不需要像沉船那樣在水中間做減壓停留,因此比較不需要像沉船潛水一樣把氣瓶都一次掛在身上,可以做所謂的 set-up 潛水。
  4. 海水 v.s. 淡水 通常沉船在海水,洞穴是充滿淡水,但也有淡水湖裡的沉船和海蝕洞或是淡水混合海水的洞穴。因為在淡水浮力比較小,因此去探淡水洞可以不需要那麼多配重。
  5. 潮汐 v.s. 泉水 海中的沉船因為在海裡,就容易受潮汐影響,能探訪的時間就會受到限制。 洞穴則是有泉水或是地下河,有可能會有湍流。
  6. 多個出口 v.s. 一個出口 因為沉船可能有多個出口,因此把 stage 瓶放在船的某處,怕找不到或不是按原路回去就又得繞回原入口去取,因此沉船潛水員傾向把氣瓶都掛在身上。 洞穴的話通常只有一個主要的出口,然後尋原路找回放好的 stage 瓶找到回去的路 洞穴通常主繩是永久架設好的,而沉船則是每次潛水都要自己拉繩。
  7. 人為 v.s. 自然 沉船因為是人造的,因此當地有沒有沉船潛水的條件端看海床的深度和歷史人文。好的沉船潛點通常會是世界大戰的戰區,例如太平洋戰爭的海軍基地,就會比一般的沉沒不久的漁船和商船更有看頭。 洞穴則得有地質條件,例如北佛羅里達、墨西哥尤加敦半島等。 也因為沉船是人工的,通常會比洞穴的結構較為不穩定,例如船體結構鏽蝕塌陷等等。洞穴當然也會有侵蝕崩塌的可能,但時間尺度上要比沉船更久,也就是沉船在短時間內的改變可能會比洞穴要更大。
  8. 障礙物 沉船較洞穴有較多複雜或易傷人的障礙物,例如纏人的纜線會絆住你、尖銳的金屬會割傷你等等。洞穴則要注意落石、鐘乳石等。
  9. 水中推進器 沉船的穿越距離比較好評估,但洞穴潛水搭配水推則要很小心,不要進了洞穴深處結果水推沒電出洞,靠自己游回出口可能會有體力問題和攜帶氣體不足的問題。
  10. CCR CCR 有可以減少氣泡去破壞沉船或洞穴的結構和能見的好處,同時因為可以撐的時間比較長,當發生問題需要解決時,心理上的壓力會比較小,因為你知道有更多時間可以解決問題。 此外,沉船潛水員 stage 不易,但如果有 CCR 的話可以減少掛的氣瓶的數量或體積。洞穴潛水因為後勤比較複雜,有可能需要帶著氣瓶走路或是攀岩等等,如果用 CCR 在這方面就會有優勢。

10 Cool Facts – 海鞘

  1. 名稱由來 海鞘會分泌鞘來包覆住自己。因為脊索和神經索只有幼生階段有,變態後就會消失,相對於 「頭索動物」的脊索有延伸到前端超過神經索,所以也被稱為尾索動物。
  2. 親緣關係 親緣關係最接近脊椎動物的無脊椎動物。在生活史中會有脊索、背神經索、鰓裂、內柱(endostyle)和尾巴。 脊索動物的五個特徵
  3. 分類 成體是固定在基質上=>海鞘綱 成體是浮游在海中=>尾海鞘或是樽海鞘 獨立個體像蝌蚪=>尾海鞘 化簡馭繁:帶你潛水認海鞘
  4. 生活方式/攝食 海鞘都不是寄生蟲,大部分吃浮游生物,除了深海的種類是像捕蠅草般直接吞食獵物以外。 尾海鞘利用自己分泌的濾食器過濾並集中微小的有機物來提高進食效率。 海鞘綱和火體蟲的咽籃一樣很發達,Doliolid 靠纖毛和咽鰓裂來濾食,Salp 則主要靠肌肉收縮。
  5. 行光合作用 柔軟壺海鞘形成群體並且顏色鮮綠,和體內藻類共存,可以進行光合作用,分布的深度淺,也因此是水肺潛水很容易觀察到的海鞘。
  6. 尾海鞘的濾食器 尾海鞘分泌的濾食器有分成較粗和較細的過濾裝置,可以引導水流並且集中微粒,但因為會有阻塞的問題,尾海鞘必須重新分泌新的濾食器並拋棄掉失去功能的,一天可以拋棄掉多達15個濾食器!
  7. 自我防衛機制 海鞘綱的鞘成分為蛋白質和多醣(類似纖維素),同時有些海鞘會有累積毒素來保護自己。 尾海鞘分泌的濾食器也等於是個鞘,可以讓身體包在裡面。 樽海鞘身體透明,可以隱藏自己,吃掉獵物也同時避免被吃掉。同時快速移動 並且聚集成群體。有時候潛黑水會看到樽海鞘的外殼裡躲著產下卵的端足蟲。
  8. 移動速度 海鞘綱不動⇒成體固著 尾海鞘移動慢⇒成體保有「蝌蚪」狀,利用「蝌蚪」尾巴擺動來移動。 樽海鞘移動快⇒樽海鞘則是改變成體的體制。進水口和出水口在一直線上,並且有發達的環狀肌肉(靠壓縮鞘而非與縱狀肌拮抗!),讓他們可以靠噴射水流在海裡快速移動。Doliolid 的體長只有 5mm 卻可以達到每秒 25cm 的速度! (P.S. 火體蟲比較接近群體海鞘,一樣還是靠纖毛的擺動來移動)
  9. 生殖 非群體海鞘和尾海鞘體外受精 群體海鞘和樽海鞘則為體內受精 海鞘綱經常會行無性生殖,且多數為雌雄同體 尾海鞘是雌雄同體但行有性生殖(沒有群體尾海鞘)。 樽海鞘的精卵結合後形成 oozooid,並出芽生殖出 blastozooids。blastozooids有性腺,產生配子後再形成 oozooid。
  10. 海洋雪 尾海鞘拋棄的濾食器會沉降到深海。樽海鞘能快速移除海水表面的碳,並用糞便的方式將碳元素轉移到深海。

尾海鞘的濾食器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9193e7de-b4cd-4974-ad2d-82b4c4a7d5a5/Untitled.png

尾海鞘的濾食器


https://s3-us-west-2.amazonaws.com/secure.notion-static.com/441fcc0d-0d31-409d-9bd8-9824403d5418/Untitled.png

Doliolum nationalis 的濾食構造


光合作用

https://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d/d3/Sea_Squirt_(Didemnum_molle)_(8482750832).jpg

Didemnum molle 柔軟壺海鞘


端足蟲的產房

https://ocean.si.edu/sites/default/files/styles/photo_full/public/Phronima_atlantica_1.jpeg?itok=kC7r5PSc

Phronima atlantica 當成產房的樽海鞘


Oozooids

https://i0.wp.com/mexican-fish.com/wp-content/uploads/M119-Twin-sailed-Salp-3.jpg?resize=570%2C245&ssl=1

Twin-sailed Salp, Thetys vagina, Oozooids.

[10 Cool Facts] 翻車魚

  1. 名稱由來 學名 Mola mola,在拉丁文是「石磨」的意思(躺在水面上好像石磨) 英文 ocean sunfish 源自於翻車魚喜歡在海表面作日光浴 日文為「マンボウ」,所以台灣又稱「曼波魚」
  2. 分類 魨形目,翻車魨科。
  3. 大而扁 翻車魚是大型魚類,體重可達 1000 kg,體長可達 2m 體長最長的軟骨魚是鯨鯊,體長可達 12m 以上(體重可高達 15,000 kg) *體長最長的硬骨魚是皇帶魚,*體長可達 8m 以上
  4. 食性 相對於其體型,翻車魚的嘴巴小,專吃水母
  5. 繁殖 估計是能產最多卵的魚,可以一次生三億顆卵(你有兩億算什麼,我有三億!),但幼魚存活機率只有百萬分之一
  6. 皮革感的假尾 在幼魚階段,翻車魚是有尾鰭的。到了成魚則是形成假尾(clavus)。假尾沒有鰭條,不是特化的尾鰭,而是從背鰭和臀鰭的骨骼延伸過來
  7. 游泳方式 胸鰭很小,游泳時完全靠左右擺動背鰭和臀鰭,這兩個鰭的肌肉特別發達,而身體上的肌節則幾乎完全退化
  8. 長翻車魨 翻車魚的近親「長翻車魨(Ranzania)」又回復到擺動身體游泳的方式,但因爲身體已無肌節,只好改造背鰭和臀鰭的肌肉,非常特別!
  9. 很多構造都沒有 沒有尾鰭、尾柄、側線、泳鰾。背鰭並沒有像扳機魨那樣有「扳機」的構造。
  10. 潛水也能看的到 峇里島 Nusa Penida 是東南亞最著名的水肺潛水賞翻車魚的潛點,深度在 18-40m,尚在休閒潛水可及的深度範圍,但因為水溫較低且流較強,建議需有下深、流區和冷水的經驗。

[10 Cool Facts] 裸胸鯙

  1. 嘴巴的張合 – 裸胸鯙是魚不是蛇,所以也使用鰓呼吸 – 他們沒有肺,也就不可能是靠肺呼吸。他們的嘴巴會一直張合 ****– 這並非表現出攻擊性,而是需要靠這樣的動作「呼吸」 – 讓水流經鰓
  2. 第二組顎 – 在喉嚨裡!打開嘴巴攻擊獵物時,佈滿銳利牙齒的第二組顎會從嘴巴中延伸出來抓住獵物,然後嘴巴閉合,第二組顎縮回去,獵物就被整個帶進喉嚨。
  3. 沒有魚鱗 – 不像大部分其他珊瑚礁魚類,裸胸鯙並沒有魚鱗
  4. 滑不溜丟 – 因為沒有鱗片,所以必須靠其他方法來保護自己在穿越珊瑚礁的縫隙時不被刮傷或割傷。他們的分體會分泌厚厚的一層黏液。
  5. 許多牙齒 – 有許多像刀片一樣銳利的牙齒,甚至有一排牙齒在嘴巴的中間
  6. 最大型的 – 綠裸胸鯙長度可達兩公尺
  7. 伏擊型獵人 – 喜歡躲在珊瑚礁岩縫或洞穴裡,等待食物上門,然後突然衝出來咬住食物!其他時間會在珊瑚礁巡游,主動出擊,用頭部伸進洞中或珊瑚下方去尋找美味的食物
  8. 近乎眼盲 – 視力很差!無法依賴視覺來找到食物。
  9. 大鼻孔 – 有長長的管狀鼻孔可以秀出水中的味道,是主要用來尋找食物的感官
  10. 食性 – 肉食性 – 吃魚、魷魚、花枝、螃蟹、海膽和其他住在珊瑚礁的動物。他們最喜歡的食物之一是龍蝦!

https://youtu.be/taguVjkRXtI

[10 Cool Facts] 獅子魚

  1. 名稱由來 – 充滿皺摺的鰭,張開的時候會像雄獅的鬃毛
  2. 毒棘 – 長長尖銳像針一樣的背棘(位在頂端)充滿毒液 – 但無法直接射向你,是用來防禦 – 保護自己不被天敵攻擊。千萬不要摸獅子魚!
  3. 紅色警戒 – 紅色是警戒色,警告其他魚類他們有毒 – 就像舉起「不要攻擊」的告示牌一樣
  4. 牧魚 – 獅子魚會用寬且像羽毛的胸鰭(位在側邊),就像扇子一樣,把小魚集體驅趕到角落,並讓小魚在他面前 – 然後發動攻擊並且一口氣吃掉!
  5. 假眼點 – 許多獅子魚的鰭上會有很多班點。這是一種欺騙 – 看起來像魚的小眼睛
  6. 匿蹤 – 當獅子魚不處與主動獵食的狀態時,會懸浮在珊瑚礁附近,通常會在小的洞裡或岩縫中,此時身上的紅色可以幫助獅子魚融入環境 – 看起來像軟珊瑚或海藻。小魚會不經意靠近並且突然被獅子魚吞下肚 – 這稱為「伏擊獵食」
  7. 食性 – 獅子魚會吃很多種小型魚類和甲殼類(蝦 & 蟹)
  8. 大胃王 – 獅子魚的胃可以膨脹成原來的30倍 – 可以一次吃掉很多食物然後可以忍受一段時間不進食
  9. 其他俗稱 – 獅子魚的英文俗名還包括 turkeyfish, firefish & dragonfish
  10. 壽命 – 獅子魚的平均壽命約為 15 年


[10 Cool Facts] 章魚

  1. 名稱由來 – 英文 octopus 代表「八足」。 Octo – 代表「八」 Pod – 代表「足」(或手)
  2. 吸盤 – 每一根足的下方都佈滿吸盤,進食的時候可以用來握住獵物(食物)
  3. 親戚 – 和魷魚 & 花枝是近親 – 都屬於頭足類。他們和螺與貝類是遠親
  4. 沒有骨頭 – 可以縮進非常狹小的空間 – 可以躲過天敵的攻擊。身體中最硬的部位在嘴巴,稱為「喙」,也就是頷部,看起來像是鸚鵡的鳥喙,可以在進食的時候用來撕碎食物。
  5. 公 & 母 – 無法從外表分辨公母 – 看起來幾乎一樣
  6. 短暫的生命 – 通常只能活 1-2 年
  7. 會變魔術的皮膚 – 可以在一秒鐘之內改變皮膚的顏色和質地。可以從淡變暗,從平滑變粗糙。利用這種魔法來讓自己融入環境,讓其他動物看不見他們
  8. 墨汁 – 章魚可以用以下三種方式來噴墨汁:
    1. 噴出墨汁並躲在墨汁中
    2. 將跟自己身體大小差不多大團的墨汁噴往不同的方向,讓天敵分心,轉而去攻擊墨汁團而非章魚自己
    3. 將墨汁噴向天敵的眼睛
  9. 足的再生 – 如果足被咬掉,可以再生
  10. 綠血 & 三心 – 章魚不像我們的血液是紅色的 – 而是綠色!我們的血之所以是紅色是因為鐵 – 而章魚的血則不是含鐵而是含銅。章魚有三個心臟可以把血打到全身。

魷魚的兄弟姐妹

https://ak.picdn.net/shutterstock/videos/9049861/thumb/1.jpg

頭過身就過,只要「喙」不被卡住,章魚可以鑽進開口很小的酒瓶

https://d2cbg94ubxgsnp.cloudfront.net/Pictures/1024x536/3/9/5/89395_squid-beak-mimic_bnxac8_630m.jpg

章魚嘴

https://64.media.tumblr.com/590727884b6a840ebcdb82b283d2168a/tumblr_inline_o0p2ul7fyw1tbhppj_400.png

章魚的三顆心


紀錄片

My Octopus Teacher | Netflix Official Site

我的章魚老師


延伸閱讀

Biology of the Invertebrates

Reef Creature Identification Tropical Pacific

Octopus, Squid, and Cuttlefish: A Visual, Scientific Guide to the Oceans’ Most Advanced Invertebrates

[10 Cool Facts] 寄居蟹

  1. 名字由來 居住在廢棄的殼裡
  2. 清道夫 幾乎什麼都吃,包括藻類和動物屍體
  3. 柔中帶剛 前端是硬的外骨骼,身體後半部柔軟有彈性,得躲在殼裡讓殼保護
  4. 蛻皮 跟其他甲殼類一樣,大概每年都得蛻去外骨骼才可以讓身體長大
  5. 搬家 蛻皮後因為身體長大,所以舊的殼就待不下去,得另外找新的較大的殼 – 否則無法存活
  6. 選殼 會花好幾分鐘,用螯檢視新殼的大小,並會翻滾新殼以便評估體積與容積的比例關係,並決定要不要搬進去。通常得挑好幾個殼才會找到合適的。
  7. 沈重的負擔 殼的重量可以達寄居蟹體重的兩倍
  8. 不同的腳負責不同的工作 螯是負責進食,第一對腳用來走路,第二對用來抓握住殼,最後一對用來鉤住並且支撐在殼中柱。
  9. 保護 大螯用來保護殼的開口,當寄居蟹整個縮進殼裡,大螯就會關門
  10. 廢物 透過頭部排除含氮廢物 – 觸角腺位於第二對觸角的基部

https://i.pinimg.com/originals/6a/a8/7a/6aa87a49b99812e5668b7b7931c47a50.jpg

寄居蟹身體後半部柔軟有彈性

https://i.ytimg.com/vi/6q53mwlLVgI/maxresdefault.jpg

寄居蟹蛻皮

寄居蟹換殼

https://thinstripe-hermit-crab.weebly.com/uploads/2/6/0/3/26031313/3545467.jpg?731

寄居蟹的器官


延伸閱讀

ヤドカリ (ネイチャーウォッチングガイドブック)

[10 Cool Facts] 鬚鯊 (Wobbegongs)

  1. 外型 感覺像是從背腹面被壓扁一樣,上下扁平,但是鰓一樣是長在側邊,胸鰭在頭後面,牙齒是犬齒狀,具備鯊魚的特徵。
  2. 分布 主要分布在澳大利亞和印尼海域,例如著名的四王群島就是熱門的賞鬚鯊潛點。而日本海域也有日本鬚鯊 Orectolobus japonicus
  3. 分類 屬於板鰓亞綱 -> 鬚鯊目 -> 鬚鯊科,同樣屬於鬚鯊目的還有鯨鯊、天竺鯊、豹紋鯊。
  4. 鬚鯊能吃嘛? 雖然鬚鯊不吃人,但它們經常被人吃。鬚鯊肉經常被做成魚片,澳大利亞的炸魚薯條常用鬚鯊肉。鬚鯊的皮被用來做皮革。
  5. 鬚鯊會睡覺嘛? 對於鯊魚會不會睡覺這件事仍有爭議,其他脊椎動物,例如硬骨魚,會降低活動率和新陳代謝,並且會對外界的刺激變得沒那麼有反應。 趴在海底的鯊魚雖然活動力降低,但還是得消耗能量。事實上,檸檬鯊幼魚如果趴在海底然後辛苦地將海水汲取流過鰓,消耗的能量,比起緩慢游動讓海水流經鰓,所耗的能量還要多一成。相對於喜歡保持游泳狀態的檸檬鯊來說,有些鯊魚還是比較喜歡趴在海底休息,包括: 護士鯊 鬚鯊 白鰭礁鯊 天使鯊
  6. 趴在地上怎麼呼吸? 底棲的鬚鯊如果趴在地上,這時張開嘴巴把海水吸入,不會吸進塵土嘛?仔細觀察,在眼睛後方有一個稱為 Spiracles 的進水口,是第一個鰓弧演變而來的,海水可以從進水口進到鰓。
  7. 叢林迷彩 v.s. 反影偽裝 反影偽裝(英語:Countershading)是一種偽裝方法,即動物體表的著色在上側較暗,而在身體的下側較淺,具有反影偽裝體色的魚游在海中央的時候,從海面看會跟海水顏色融合,從底部往魚肚看則和天空的顏色融合。但是底棲型的鯊魚則不一定會有反影偽裝。 鬚鯊的斑紋是叢林迷彩而非反影偽裝,鬚鯊棲息地往往是有局部藻類覆蓋的珊瑚礁,所以鬚鯊身上的「叢林迷彩」反而可以讓他融入棲息環境。
  8. 如何更融入環境? 除了具備叢林迷彩的花紋,鬚鯊還長有葉狀「鬍鬚」,可以幫助他們長得更像被藻類覆蓋的硬珊瑚。
  9. 怎麼吃東西? 看起來可愛無邪的鬚鯊,獵捕食物的時候可是很兇狠的,例如葉鬚鯊(Tasselled Wobbegong)就會埋伏不動,趁機一口吞掉點紋斑竹鯊(brown-banded bamboo)。
  10. 水族館能看到鬚鯊嘛? 某些特定的鯊魚品種比較常在水族館見到,例如:沙虎鯊、黑鰭礁鯊、高鰭真鯊(sandbar)、豹鯊、角鯊。護士鯊,也包括鬚鯊。

[10 Cool Facts] 角鯊(Horn Shark)

  1. 名稱由來 異齒鮫科(虎鯊科) 異齒鮫(Heterodontus) 屬的鯊魚(例如東亞常見的 H. japonicus 日本異齒鯊和 H. zebra 斑紋異齒鮫),中文俗名異齒鯊,又稱角鯊或是虎鯊,但講虎鯊容易和 Tiger Shark 混淆,用俗名異齒鯊比較容易對應到從學名,而英文的俗名直接翻成中文則是角鯊。為什麼叫異齒?因為有不同型態的牙齒,嘴巴前端是錐狀尖銳的牙齒,用來補捉和穿刺食物,後端牙齒寬扁,用來壓扁和研磨食物,這樣的牙齒型態有助於攝食軟體動物和甲殼類,例如螺貝類和蝦蟹,也方便攝食海膽。
  2. 替換牙齒的時間 以佛氏異齒鮫(H. francisci)來說,大約一個月換一次牙。
  3. 用吸的方式吃東西 很多軟骨魚(銀鮫除外)會把食物吸進嘴巴,對有些鯊魚來說,這是用來獵捕食物的主要方法,例如異齒鮫、鯨鯊、鬚鯊、豹紋鯊、護士鯊和一些魟魚。去一趟馬爾地夫潛水旅行就很容易觀察到這樣的攝食行為,很多酒店會有魚類餵食秀,會把餐廳料理完剩下的魚皮魚骨丟進潛水中心前面的 house reef,讓魚吃掉。在 Allimata 碼頭則有護士鯊夜潛餵食秀,也可以近距離觀察到護士鯊是怎麼攝食的。而去日本伊豆、川奈潛水則有機會看到日本異齒鮫吃軟體動物。
  4. 吃什麼像什麼 – 被食物染色 美國加州的異齒鮫因為常吃紫色的海膽,所以牙齒和鰭條的顏色會偏紫色。
  5. 活動範圍 活動範圍小,約在 1000 平方米,大概只有兩個籃球場大。活動範圍包括白天用來休息的棲息地,同一個個體會在相同的活動範圍內待超過10年。
  6. 夜行性 大部分鯊魚是機會主義者,找到什麼東西可以吃就吃。但鯊魚一般會在晚上比較活躍,例如灰礁鯊、藍鯊、鎚頭鯊,有些底棲型的鯊魚也是夜行性,例如異齒鮫、白鰭礁鯊、天使鯊和電鰩等等。
  7. 天敵 有些海洋哺乳動物會吃異齒鮫,例如北方象海豹 (Mirounga angustirostris),吃異齒鮫的成魚、幼魚和卵莢。異齒鮫主要以堅硬的皮膚和棘來抵抗天敵的獵捕。
  8. 產卵的鯊魚 包括異齒鮫、貓鯊、天竺鯊、豹紋鯊。這些卵生的鯊魚體型都不是很大,並且是底棲,會把卵產在植被或是其他物體上。
  9. 卵莢孵化時間 佛氏異齒鮫的卵大概 7-9個月孵化,其他種類異齒鮫則是 5個月到1年。
  10. 雞蛋不放在同一個籃子裡 異齒鮫會在產卵季的 1-2個月內,分批產下總數 10 到 50 個卵莢,而不是一次全部產在同一個地方。皮革質地的卵莢的形狀像是紅酒的螺旋軟木塞開瓶器,母魚會把卵莢推進岩石的縫隙裡,這樣就很難被天敵給抽出來吃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