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從小就一直在思考,為什麼有些老師上課很有系統,有些老師卻上的雜亂無章?該怎麼把資訊的框架給統一呢?
下面是我整理「氮醉」和「氧中毒」筆記的方式,這兩個議題同樣屬於「Abnormal Gas Pressure」這個大主題,所以我用了顏色和Section 來群組以及箭頭指向來分類與提示屬性:
1. Introduction 簡介 -> 白色
2. History 歷史 -> 紫色
3.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臨床症狀 -> 紅色
4. Aetiology 病因 -> 黃色
5. Prevention & Treatment 預防與治療 -> 綠色
這樣一來,就很容易比較,例如我想比較「氮醉」和「氧中毒」的臨床症狀,就可以很快找出紅色的卡片來比較。如果有些病因之間有相關性,可以互相參照,例如「氮醉」和「HPNS」,就可以輸入@去產生 Backlinks 的雙向參照,而不用翻書翻來翻去。
結論:Hepta 可以幫助我們維持筆記的同構,方便比較和參照。
作者彙整: magicfx
雲端+雙向式參照+白板心智圖+Markdown => Hepta
這是我用 Hepta 軟體呈現「氮醉」這個教學主題的筆記,比起「線性排列」的書本或是 PowerPoint 簡報檔,Hepta 更貼近人腦的運作方式,是德國Zettelkasten (卡片盒筆記法)的數位化實踐,不僅方便整理舊有和新的資料,也方便直接呈現給學生看或當作自己的教學大綱,上起來比較有系統,也不怕漏講了準則裡規定要教的內容。
筆記/教學系統 進化史:
一代目=>傳統紙本
二代目=>雲端筆記 => Evernote
三代目=>雲端+關聯式資料庫+Markdown => Notions
四代目=>雲端+雙向式參照+白板心智圖+Markdown => Hepta
核發證照前的靈魂拷問
潛水課程的過課標準到底該怎麼衡量?若學生的潛水技巧跟理論考試都通過,就代表教練應該發證給學生了嗎?其實翻看 SDI 的準則:
“We believe an individual should not be qualified as a SDI Diver unless those empowered to qualify the person would allow them to buddy or teach their loved ones recreational diving.”
這其實是一項蠻有用的靈魂拷問: 如果你不放心讓這位學生和你心愛的家人或朋友當潛伴一起潛水,那你又怎麼可以放他去當別人的心愛的人的潛伴?
當指北針/GPS導航不再有用時……
導航技巧是水肺潛水活動非常重要的基本技巧.
在OW課程中,我們學會如何手持指北針沿著直線前進和折返同時維持深度,並且在水面上利用指北針找到回岸上的路線.
在AOW課程中,我們進一步學習如何行進更複雜的路線模式,例如矩形/三角形,了解內外角是幾度且不要轉錯,並利用踢腿循環或是時間來估算距離,有了角度和距離再搭配很簡單的幾何學基本常識和手寫板紀錄,並善用大自然提供的線索,來完成導航任務.更進階一點,就會學習如何在低能見度/夜潛導航.
所以在開放水域導航,其實跟開飛機導航蠻像的,一開始讓你練習直去直回,就像飛機已經對準跑道一樣,你只需要維持好方向和控制高度,就能平安降落.更複雜的模式,就像地形比較複雜的機場要進場前得仔細看下進場圖,遵循進場的路線模式以避免撞山等事故.而低能見度/夜潛就像儀器飛行一樣,當外界沒有什麼視覺導航線索時,你就只能依賴和相信儀器.
現在拜整合 GPS 功能之賜,有些電腦錶例如 Garmin 或是 Atmos,可以直接在水面上衛星定位,找到綁浮球的點或是特定的潛點.
很可惜,指北針/GPS導航在洞穴潛水是沒有用的.玩過RPG遊戲就知道,洞穴潛水就像走迷宮,當你進到洞穴深處想找到原來的出口出洞,即使你拿出指北針知道洞口和你的相對方向,但卻沒有什麼用,因為你無法直接穿牆.GPS在洞裡也收不到訊號,即使可以收到訊號,你也還是不知道迷宮裡的路怎麼走.
這時就只能靠線和線上的標記來導航了.洞穴潛水導航就比較像開車而不像開飛機,畢竟你只能順著洞穴的通道走,就好比開車開在高速公路上,除非有交流道可以上下,不然你只得一直開在高速公路上.
洞穴裡的高速公路設計,有其歷史背景,最重要的目的當然是避免有人掛掉.1.要避免不能上高速公路的人上高速公路:避免機車上高速,也就是不能讓沒受過洞穴潛水訓練的人也順著導引繩溜進洞穴深處,所以在墨西哥,你必須自己在洞口openwater處,牽primary reel進洞去連接導引繩.出洞後也就把primary reel拆掉,這樣就能盡量避免洞潛小白在洞穴裡沒有其他受過訓練的潛水員時鑽進洞.也因此,在洞口處如果有兩條路線可以走,卻又不能在洞口openwater處設置永久的導引繩,於是就會形成 gap.
2.要避免一直繞路繞不出來(神秘的百慕達三角區):如果導引繩是連接在一起的,這樣就有可能你繞進複雜的迴圈裡出不來.但如果主幹道和支線的導引繩不是連續的,而是你必須自己用自己的jump reel去連結,這樣就可以區分出永久繩和臨時繩,就比較不會從主線繞去支線然後繞不回主線.
3.要避免上下錯交流道:因為車來車往,如果跟著前面的車走,他可能會帶你上下錯交流道,而不是你想要走的路線,因此團隊必須要利用標記和線軸線的顏色來區分自己和其他人的線.線標可以靠顏色形狀大小質感等方式來和其他人區隔開.
4.要避免走錯方向(南下北上或是岔路口走錯):就要利用方向標和圓形標來標定自己的出口方向,同時在綁方向性線標時也要注意綁的位置,不要讓線標因為受力的關係,導致箭頭指向Y字型岔路的中間,這樣就會讓潛水員無從知道方向.
因此,學習洞穴潛水的導航最主要是在學習line protocols,如何跟大家用同一套規則去綁繩和做標記(學習交通規則),同時要考慮到比較複雜的路線,要連續jump好幾次跨越不同導引繩又能找回出口的方向(上下好幾次交流道或是連接道路,卻又不會迷路).另外考慮到緊急的情況,也就是沒有能見度的時候(燈壞掉或是淤泥造成的),能否只靠觸感,沿著導引繩和上面的標記,沿路摸回洞口?
當熟悉基本的交通規則和道路後,就可以進行更複雜的線路規劃,像是當你不知道你的油夠不夠從A點開到B點,你就可以先從A開到需要折返的油量,記錄一樣耗了多少油折返.然後改從B往A的方向開,如果到達原先從A開的折返點,且剩餘的油量足夠繼續開到A點,那就可以繼續開直到抵達B點.在墨西哥要這樣子做,可以先從A洞口開始潛水找到折返點並做標記,然後回到A洞口開車或是騎腳踏車到B洞口,然後下潛,然後最後一潛cleanup dive去回收線軸和標記.迴圈則是相同的道理,只是進出口是同一個而不是A與B罷了.通常這樣的路線會是 Full cave 課程的最終訓練,必須有能力完成多次跳線和迴圈等複雜路線導航,才具備基本的洞穴潛水導航能力.
為什麼要專程到墨西哥學洞穴潛水?
簡單一句話:台灣沒有學洞潛的良好環境.
學習階段最重要的考量就是上課場所的安全性,在安全的前提下若又能兼顧後勤的方便和環境的多樣性,讓學生可以體驗各種不同的環境因子變化,學習起來才會有效率並獲得足夠的經驗.
墨西哥的尤加敦半島分成三個州:Quintana RooYucatanCampeche
遊客最熟悉的是坎昆/Playa del Carmen(卡門沙灘)/Tulum所處的Quintana Roo州.著名的琴奇伊查則位在 Yucatan 州.初學洞穴潛水最常去的地點是介於 Playa del Carmen 和 Tulum 之間的幾個 Cenote,例如:Cenote Jardín Del EdenCenote X’TabayCenote Tajma Ha
在Quintana Roo州的這些適合初學訓練的Cenote,有幾個特性:1.後勤和規劃方便:因為離市區 Playa del Carmen 不遠,可以每天開車往返,我們上課當天的早上會在市區找賣torta和 taco的小攤販買好早餐和午餐,並買幾瓶新鮮果汁放在冰桶帶去吃.洞穴通常都有停車場,沿著樓梯就可以下到洞穴入口.相對於沉船潛水往往需要考慮潮汐/船程和浪況(有季節和暈船問題),在cenote幾乎天天都可以下,不太會被受限於天氣和水況.2.超高能見度:大部分的情況是水清澈到比游泳池還清,真要遇到很低能見度的情況其實不多,而且快速通過低能見度的區域即可.3.深度不深:深度多半在 15m 以內,可以專注在技巧訓練上,不用擔心會超過 NDL.4.水流不強:佛羅里達很多洞穴是在河流和湧泉旁邊,屬於high flow型的洞穴,流強的話就會增加潛水的難度.而墨西哥 cenote 的訓練用洞穴,幾乎感受不到什麼流,可以不用戴手套,讓你的觸感可以充分發揮,讓處理緊急狀況需要靠觸覺出洞的時候難度降低.通常離海較近的cenote流會比較強,反過來說,想要無流就找離海岸遠一點的cenote.5.水溫高:因為在洞穴裡要待的時間很長,假設一天三潛,算下來在水中待的總時間也要2小時,水溫25左右的話,我穿5mm opencell剛好可撐過一天,很舒服.同樣地,也因為水溫高,構成可以不用戴手套的理由之一.6.導引繩:已經有架好的導引繩和方向線標,甚至有golden line,讓你不會誤認哪條是永久繩哪條是臨時繩.7.鹽躍層:鹽躍層就像在飲料中加上果糖糖漿一樣,會造成幾個效應,最明顯的是在交界處踢蛙鞋會讓後面的人能見度降低,整團水會霧霧的,所以可以提醒學生保持隊形和控制浮力,而鹽躍層跟淤泥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鹽躍層是清澈的水,即便弄混了,本質上還是清水,較不會讓人恐慌.除了影響能見度,鹽躍層的密度變化也可以啟發學生對於密度和浮力控制的思考,我們在海水潛習慣了,下深一點後會習慣充氣來補償被海水壓扁一點的BCD,但在鹽躍層,因為下層是海水密度較高,所以往下穿越鹽躍層後,反而要洩氣來抵銷增加的浮力.此外,cenote總共會有兩層介面,第一層是空氣和淡水水面(潛水員吐出的氣累積在天花板,或是淡水水面直通天空),第二層是淡水水面和海水水面(鹽躍層),這兩層介面加上鐘乳石地形,會產生非常微妙的交互作用,在某些洞穴深處鹽躍層比較厚且交界面比較穩定之處,深層的鹽水會產生藍色的反射光,搭配鹽躍層朦朧的霧面鏡效應,照射在水面和空氣交界處,並有幾根鐘乳石從天花板倒插進水面,簡直比夢境還夢境!8.洞穴變化多樣:洞穴潛水需要循序漸進,需要不同的洞穴來因應不同的課程難度,Cavern => 必須在白天能看到可見光從洞口照入的範圍內.Intro to Cave => 可以做失去潛水員/失去導引繩訓練的洞穴.失去潛水員的訓練場地最好是方便把人藏起來的點,像是有高低起伏+淤泥,教練可以把模擬失蹤的潛水員藏在鐘乳石平台後面,並且從地上揮灑淤泥讓能見度變很差,所以你必須很仔細地用手電筒照射可疑的角落,並且耐心等待氣泡吐出.如果掃射太快,就有可能漏掉區域沒找,或是其實你的燈已經照到失蹤潛水員,但是還沒等他吐氣就以為人不在那個方便,於是就錯過了.另外失去導引繩的練習則需要觸碰到底部甚至牆壁,因此該場地必須是專門用來訓練的地點,以免破壞鐘乳石美景,而失去導引繩的訓練點地形不能太簡單,最好有高低起伏,讓你在模擬無能見度時,比較難直接判斷方位,必須精確地依靠線軸技巧和本體感覺,有系統地搜索,並且克服地表地形的高低起伏,順利勾回導引繩.Full cave => 複雜導航,可以做多次跳線/迴圈/traverse的洞穴.
相對來說,台灣潛點能找到的洞穴多半是小型珊瑚礁洞或是海蝕洞,沒有辦法達到 intro to cave / full cave 的訓練要求.因此推薦有心想學洞穴潛水的朋友,可以先在台灣進行先修課(學科+陸地演練佈線技巧/隊形變化+泳池調側掛組態/演練失蹤潛水員/失去導引繩情境),有了基礎之後,再到墨西哥cenote進行實際的水域練習.
SW Perdix 2 的 DENSITY 的參數解讀
為什麼40m對水肺潛水員來說是個很重要的深度分界?其中一個原因是用空氣下到40m,氣體的密度會 > 6.2 g/L,經實驗證實這樣高密度的氣體吸起來會不順暢,會讓你累積過多的二氧化碳。
潛水常用到的氣體密度表(g/L):
H2 = 0.090
He = 0.179
N2 = 1.251
O2 = 1.428
空氣 = 1.293
下到40m,環境壓力約5ATA,所以從二級頭吸到的空氣密度會是:
1.293 g/L x 5.0 = 6.45 g/L
這時候你就會發現 Shearwater Perdix 2 的 DENSITY 在數值在大於等於 6.3 g/L 的時候會顯示黃字來警示潛水員。
如果要下大深度,選用 Trimix 的話,就可以因為加入氦氣讓氣體密度降低,例如下 70m 用 Trimix 16:50,氣體密度為:
[16% x 1.428 + 50% x 0.179 + (1-16%-50%) x 1.251 ] x [1+70/10] = 6.0 g/L
雖接近但並沒有超過 6.2 g/L。
參考文獻:
https://www.omao.noaa.gov/sites/default/files/documents/Rebreathers%20and%20Scientific%20Diving%20Proceedings%202016.pdf
Perdix 2 + SWIFTx2 的雙瓶側掛氣源管理功能
雙瓶側掛的氣源管理目的,主要有二:
1.避免兩瓶的浮力差異太大
2.兩瓶氣都要留有足夠的氣,以免其中一瓶發生問題/丟失/或是要整瓶給潛伴拿去吸。
假設側掛的兩瓶的容積相同。切換的依據,可以是絕對或是相對的值。
1.絕對的值:讓兩瓶的殘壓差異不要超過一定的值,例如 30 Bar
2.相對的值:1-1.5kg 內,也就是將打滿時的殘壓(< rated*110%,超過Perdix 2會顯示紅字警示) 跟reserve這兩個值三等分先吸其中一瓶的1/3的量後,切換到另一瓶吸2/3的量,在切換到另一瓶從1/3吸到3/3,再切換到另一瓶從2/3吸到3/3。直到兩瓶都剩下 reserve。(可以把安全停留需要的用氣量,直接加在reserve的設定值裡,例如35+7 = 42)。
例如Catalina S80的氣瓶打到207Bar,上升時預計耗費7Bar,然後reserve想設定成回到水面是 35 Bar,這樣就可以將reserve設定成42 Bar。207 – 42 = 165165/3 = 55
吸 T1: 207 到 152 後切換 T2
吸 T2: 207 到 97 後切換 T1
吸 T1: 152 到 42 後切換 T2
吸 T2: 97 到 42
以上的操作,如果不用 SWIFT 的話,就是要去看左右兩瓶的殘壓錶讀值差異有沒有達到設定的量,如果有就切換,如果沒有就繼續吸。
如果裝上兩個 SWIFT,Shearwater Perdix 2 可以設定成 SM T1+T2,並且顯示 GTR / RTR 參數。可以將 SM switch 設定成一個絕對的值,例如 30 Bar,那 Perdix 2 就會將建議你吸的那瓶標綠色來顯示,這樣你直接看錶就知道要吸哪一瓶。而 SM: T1 + T2 模式下的 GTR,是將 T1 和 T2 的氣量加起來計算。 RTR 則是Redundant Time Remaining,會去算殘壓較低的那一瓶的 GTR。簡單來說:GTR 是想像有個虛擬 H 閥將兩瓶側掛瓶連通起來一起計算,RTR 則是只計算單瓶且是最糟的情況下只剩殘壓較小的那瓶。
洞穴潛水相關詞彙
Biospleology – 洞穴生物學
Caletta
Dolomite – 白雲石(碳酸鎂鈣)
Helictite – 石板;不規則鐘乳石
Speleothem – 洞穴灰華
Histoplasmosa capsulatum – 莢膜組織胞漿菌
Phreatic
Pozo
Talus – 落石堆
Siphon = ponors / goaway holes / sucks / sinks / syphons / swallets / estavelles / insurgence
Speleogenesis – 洞穴成因
Stalactite – 鐘乳石
Stalagmite – 石筍
Stygobites – 水生穴居
Sump – 水坑
Troglobites
Troglophiles
Trogloxene
Vadose – 滲流
利用Perdix 2 + SWIFT 搭配 Subsurface 來教初學者潛水計畫
1.學會看氣瓶的規格
2.了解profile 是深度(z軸(和時間(t軸),可利用 Perdix 2 的 NDL planner 去查出 例如 18m 的 NDL 是多少,然後輸入到 Subsurface 去跑跑看。
3. SW的電腦錶,上升速率在 9m/min 內會顯示白色箭頭
4.靠 GF 可以線性地調整演算法的保守程度
5.Bottom SAC 可靠 SWIFT 傳氣瓶殘壓後算出,傳到Shearwater Cloud
6.圖表可以顯示ceiling和根據 Bottom SAC 來預測按照潛水計畫來潛水,回到水面後氣瓶還會剩多少氣。
7.潛水計畫和警示區,會告訴你這樣的計畫的評價,可參考用來評估計畫的優劣。
該考第一反應?還是緊急救護員證照?
要考潛水教練,就必須要先考潛水長,要考潛水長就得先考救援潛水員證,要考救援潛水員就得考第一反應急救証。相信也有很多人耳聞 EMT 也就是緊急救護員證照。到底第一反應和緊急救護員證照,有什麼差異呢?我該學哪一種?
第一反應是在意外現場馬上要做出的反應和處置,所以手邊很可能沒有醫療器材可用(可能頂多能在公共場合拿到 公眾版的 AED,還有簡易的急救箱),且第一反應員的身份很可能只是不具備專業醫學素養的普羅大眾。EMT 則是要接手第一反應員的工作,並進行患者在送到醫院之前的處置。EMT-1 是最初級的救護員等級,因此可以進行的處置比較少,但需要學的醫學知識和技巧,還是比第一反應課程來得多。
大致來講,EMT-1 會多教的技巧有:
<<現場初步評估方面(以創傷的 XCCABCDE 口訣來說)>>
X 大量出血(eXsanguinating): 止血帶
C: 徒手頸椎限制、頸圈、脱安全帽、翻身
C: 按 AVPU(alert/verbal/painful/unresponsive) 清聲痛否來評估意識
A: 下顎推舉法(trauma jaw thrust) 、輔助呼吸道,包括口咽(oropharyngeal airway, OPA)和鼻咽(Nasopharyngeal airway, NPA)、抽吸
B: 給氧方式(鼻導管、一般型面罩、非再吸入型、甦醒球)
C: 評估循環 (看臉「膚色」、手「橈動脈、CRT、末梢濕冷」)
D: GCS 昏迷指數E: 頸靜脈怒張、氣管偏移、皮下氣腫車內脫困與傷患搬運:KED、上長背板、搬運椅、攙扶法(單人&雙人)、肢端搬運法
<<二度評估方面>>四肢創傷:抽氣式護木
第一反應以單項技巧為主,EMT-1 則還會有多名醫護技術員合作的技巧(主手/副手之間的分工合作流暢程度)。第一反應以壓額抬下巴方式打開呼吸道並以口吹方式給氣,EMT-1 則能操作輔助呼吸道和抽吸,但僅限於上呼吸道部分。潛水的第一反應課程常將孩童/新生兒以及氧氣治療的部分獨立出來成為單獨的課本/課程,因潛水較不易遇到孩童/新生兒,且處理難度對一般民眾來說較高。氧氣治療要學會操作三合一氧氣瓶(持續給氧、強迫給氧、抽吸)和根據呼吸評估來選擇給氧方式。去船宿潛水或在潛店常會看到氧氣治療用的氣瓶和調節器與面罩(可能非三合一型,只有調節恆定流量的功能)。剩下就是看上課的 EMT-P 教官的補充和實際救護經驗分享。EMT 的深度和廣度都比第一反應難,學科考試也需要融會貫通才考的過,也就是要有點生理學和解剖學底子才容易理解。術科考試也有時間限制,很考驗你的記憶力和臨場表現,例如你能否在很短的時間內算出 GCS 分數?能否根據評估意識後去決定後續的處置?